多年生草本或為半灌木狀。主根細(xì)長或稍粗,植株有濃烈的香氣;根狀莖稍粗短,有 少數(shù)營養(yǎng)枝。瘦果長橢圓狀倒卵形,稍扁,上端略平。花果期7—10月。

產(chǎn)黑龍江(西部)及內(nèi)蒙古(東部);生于低海拔地區(qū)的河湖岸邊的鹽潰化草原或草甸 地區(qū),也生長在石質(zhì)草原地區(qū)或小山坡上。蒙古東部及蘇聯(lián)(西伯利亞東部)也有。模式標(biāo) 本采自蘇聯(lián)西伯利亞東部色楞格至貝加爾附近。本種易侵入到草場過度放牧的地區(qū),可視為草場退化的一種指示植物,在該種植物漫 延較多的地區(qū)宜注意改善放牧及改良草場的工作。

(概述圖來源: )

拉丁學(xué)名

HERBA ARTEMISIAE ADAMSII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亞科

紫菀亞科

雙子葉植物綱

亞屬

蒿亞屬

蒿屬

菊科

亞綱

菊亞綱

春黃菊族

菊目

東北絲裂蒿

概述

拼音名:Ashihao

英文名:HERBA ARTEMISIAE ADAMSII

藏藥名:堪巴色保

書頁號:C1-50 標(biāo)準(zhǔn)編號:WS3-BC-0050-95

本品為菊科植物阿氏蒿Artemisia adamsii Besser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花期采

收,除去雜質(zhì),洗凈,晾干水氣,切段,揉搓出香氣,陰干,干燥。

性狀

阿氏蒿

本品長短不等。莖圓柱形,長2~10cm,直徑1~3mm,紅棕色,中空,具 縱棱,有稀疏白色柔毛。葉片皺縮,淺綠灰色,葉背灰白色,完整葉羽狀深裂,兩面具

白色絨毛,葉柄長0.5~1.0cm。頭狀花序球形,直徑約3mm,黃色,排列成傘房狀,花管

狀,總苞膜質(zhì),2列,綠色。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香,味苦。

【炮制】除去雜質(zhì)。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標(biāo)準(zhǔn)藏藥》[1]

全國中草藥匯編摘錄

【來源】菊科阿氏蒿Artemisia adamsii Bess.,以全草入藥。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胃。主治肺炎,胃炎,喉炎,扁桃體炎,結(jié)膜炎。

摘錄自東北植物檢索表

【藥 材 名】阿氏蒿

【拉 丁 名】Artcmisia adamsii Bess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

【藥用部位】阿氏蒿的全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入肺、胃二經(jīng)。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健脾開胃。用于感冒頭痛、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目赤腫痛等癥。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內(nèi)停、脘腹脹痛、腹痛腹瀉等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克。

【資源分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

【拼音】 ā Shì Hāo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