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qū)境內(nèi)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處,這五處也在1999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繼莫高窟之后,中國洞窟石刻類文物第二次入選。

南山山頂上原有道現(xiàn),名玉皇觀。南山石刻造像緣起于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屬道教造像,明清兩代稍有增補。南山石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內(nèi)反映道教的造像原本稀少,南山之上,也僅有五處,因此彌足珍貴。

中文名

南山石刻

地理位置

重慶市大足區(qū)

著名景點

玉皇觀

動工時間

南宋紹興年間

基本介紹

南山石刻開鑿于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造像崖面長80余米、高3—10米,通編為15號,明清有增補。主要有真武大帝龕、后土圣母龕、三清洞、龍洞等道教造像題材。是中國南宋時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

三清古洞共刻像421身,排列了從道教“三清四御”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備神仙序列,生動地反映了公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yōu)樯裣?、神階明確的“三清”、“四御”信仰的歷史事實。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是最完備而有系統(tǒng)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實物資料,是全國道教造像的珍品,也是研究道教史和道教造像藝術(shù)珍貴的實物資料。

南山有碑刻題記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餞郡守王夢應記》碑,記載了公元13世紀中葉四川東部遭蒙古軍攻掠后的社會政治歷史的基本情況,保存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以碑證史”、“以碑補史”、“以碑斷代”的重要價值。

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