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腫枝病毒是學名 Cacao swollen shoot virus,異名是可可病毒1號。

中文名

可可腫枝病毒

正文

可可腫枝病毒

是學名? Cacao swollen shoot virus,異名是可可病毒1號 Theobrama virus 1 (Rev. appl. Mycol. 27: 178);Marmor theobromae (Rev. appl. Mycol. 27: 178);Theobromavirus inflans (Rev. appl. Mycol. 27: 178);Cacao swollen shoot virus Marmor theobromae;可可病毒1號 Cacao virus Ⅰ;Cacao swollen shoot badnavirus;Cocoa swollen shoot badnavirus,英文名? Cacao swollen shoot virus。

分類地位

花椰菜花葉病毒科Badnavirus 屬可可腫枝病毒。

分布

CSSV在非洲西部廣泛分布如加納、象牙海岸、尼日利亞、多哥、塞拉利昂、斯里蘭卡。CSSV在亞洲錫蘭、印度和馬拉西亞、沙巴也有發(fā)生。西半球:哥倫比亞、特立尼達、多巴哥和委內(nèi)瑞拉。

寄主植物

(圖)可可腫枝病毒

試驗寄主

只局限于木棉科、椴樹、梧桐科、錦葵屬中30種植物(Posnett, Robertsin, Todd,1950; Tinsley & Wharton, 1958)。自然寄主僅限于可可、Cola chlamydantha, Ceiba pentandra, Cola gigantean var. glabrescens(Posnette,1950)和蘋婆(Sterculia tragacantha)(Legg & Agbodjan,1969)。

診斷寄主

可可(Theobroma cacao)上的癥狀:莖腫大,幼葉沿葉脈變紅,老葉脈間褪綠。

黃麻(Corchorus spp)上的癥狀:黃麻是高感寄主。許多株系感染后,黃麻死亡(Tinsley & Wharton, 1958)。一般株系侵染后,寄主不表現(xiàn)癥狀。病毒感染吉貝(Ceiba pentandra)、Cola chlamydantha和Cola gigantea后,引起暫時葉脈間褪綠;但感染猴面包樹(Adansonia digitata)引起永久褪綠和嚴重矮化(Posnette et al., 1950)。

繁殖寄主

可可、猴面包樹、木棉。

測定寄主

可可樹(計算幼苗發(fā)病率)。

危害情況

CSSV在西非引起重大經(jīng)濟損失,有許多變種。寄主范圍窄,由14種粉蚧傳播,也能機械傳播到可可豆。CSSV為桿狀顆粒,大小為121-130×28納米。

許多株系在可可上產(chǎn)生癥狀明顯,并使可可減產(chǎn),但不能致死。除非先用弱毒株系侵染可可,再用強毒株系如Calonectria rigidiuscula攻毒(Thresh, 1960)。一些無毒株系只在小范圍內(nèi)爆發(fā),通常只引起莖腫大,對植物生長及產(chǎn)量幾乎沒影響。有些病毒株系是廣泛分布且是致死株系。在非洲西部the severe New Juaben株系引起Amelonado可可莖和根部明顯腫脹(Fig. 3、Fig. 4)、測根壞死(Fig.4)、落葉,產(chǎn)生小環(huán)斑斑駁豆莢(Fig.6)。結(jié)的豆莢又少又小,新葉產(chǎn)生短暫的葉斑變紅現(xiàn)象,老葉產(chǎn)生褪綠斑和蕨葉等(Posnette, 1947)(Fig.1, Fig.2)。CSSV侵染一年后,減產(chǎn)25%,二年后減產(chǎn)50%,3-4年后植株死亡(Crowdy & Posnette, 1947)。

形態(tài)特征

粒子特性

沉降系數(shù)(S20, w):218S。

粒子結(jié)構(gòu)

粒子桿菌狀(Fig. 5),大小121-130×28納米。在中性2%鉀磷鎢酸溶液中,無明顯亞結(jié)構(gòu)(brunt, 1964; Kenten & Legg, unpublished)。

粒子組分

未知。

生物學

血清學

效價為1/128的抗血清用來檢測來自New Juaben, Mampong和Anibil病毒株系。低效價可能是由于免疫時相對低的病毒含量造成的凝膠擴散試驗用于檢測病毒。

關(guān)系

New Juaben, Mampong和Anibil三個株系間存在抗原差異,但三者之間及與可可斑駁病毒間有一定聯(lián)系(Kenten & Legg, unpublished)。

病汁液穩(wěn)定性

粗汁液不具侵染性,但病毒抽提液加抗氧化劑后侵染性增加5%(Brunt & Kenten, 1962)。用病毒濃縮液,傳毒率能增加60-90%。致死溫度:55-60℃(10分鐘),稀釋限點10-3-10-4,體外存活期為2-3個月(2℃)(Brunt & Kenten & Nixon, 1964; Kenten & Legg, 1965)。

病毒純化

因病葉含粘液和多酚,抽提純化較難。提純方法:病葉加10-20倍體積的0.05M磷酸緩沖液(PH 6.0-8.0)加蛋白(1-2% w/v 白蛋白或牛血清白蛋白或皮粉)再加0.05M巰基乙酸或者0.01-0.005M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酯勻漿(Brunt & Kenten, 1963),不同速度分次離心沉淀病毒或者先硫酸銨沉淀再超速離心(75000 g/hr)沉淀病毒。

病毒與細胞、組織的關(guān)系

病葉褪綠部分的組織不分化,細胞間隙小,內(nèi)含小而扁平已退化葉綠體。在莖和根部腫大區(qū)次生木質(zhì)部和韌皮部增加,但沒有韌皮部壞死現(xiàn)象發(fā)生(Knight & Tinsley, 1958)。

傳播途徑

介體傳播

至少由14種粉蚧可傳播CSSV。雖然在尼日利亞,Planoceccoides njalensis, P. Kenyae和P. citri同樣多,但P. njalensis是主要的傳播介體。1齡、2齡、3齡若蟲和成雌蟲能傳毒,成雄蟲不能傳毒。粉蚧飼毒前饑餓時間的延長有助于傳播效率的增加。最短獲毒飼育期為20分鐘,長至50分鐘(Posnette & Robertson,1950),最長可達2-4天(Roivainen,1969)。沒有明顯的潛育期,15分鐘后昆蟲就能傳毒,最長為2-10小時(Posnette & Robertsin, 1950; Dale, 1955)。病毒最昆蟲體內(nèi)的持久性為3小時或少于3小時(Posnette & Strickland, 1948),但饑餓成蟲和1齡若蟲分別能持毒49和24小時(Lister, 1953)。卵不能傳毒。

介體特異性

Ferrisia virgata能傳播所有株系,除了可可斑駁病毒由Pseudococcus longispinus傳毒(Posnette,1950)。

種傳

The New Juaben和Bisa株系不能種傳(Posnette 1947)。

檢疫與防治

檢疫措施

1. 禁止從疫區(qū)引進可可;

2. 特殊需要的,經(jīng)指定機構(gòu)審批同意,可引進少量可可并附出口國檢疫證書;

3. 限制引進數(shù)量,建議每個品種5—10個可可;

4. 引進可可必須在隔離檢疫苗圃或隔離溫室中隔離試種1—2年,確為無毒,方可放行;

5. 引進的優(yōu)良品種資源,種質(zhì)可利用莖尖脫毒獲得無毒苗保存和傳遞。

檢疫方法

1. 種植觀察:觀察植株莖干部癥狀;

2. 鑒別寄主反應

3.血清學反應:瓊脂免疫擴散測定

4.細胞組織病理學檢驗

可可腫枝病毒和可可斑駁病毒都由粉蚧傳播(Posnette 1947),病毒粒子和特性相似(Brunt,1964; Kenten & Legg,1967),血清學存在差異(Kenten & Legg, personal communication)。目前學術(shù)界未確定可可斑駁病毒是一種新病毒還是可可腫枝病毒的一種血清型。

在特力尼亞,由粉蚧傳播的兩個不同病毒株系侵染可可;在夏威夷,粉蚧傳播的另一種病毒侵染鳳梨(Carter,1963);對這些病毒知之甚少。又有報道稱:病毒侵染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多米尼亞共和國和委內(nèi)瑞拉的可可,這些都為可可腫枝病毒和可可斑駁病毒之間的比較帶來困難(Thresh & Tinsley, 1959)。

病害防治

1. 檢疫

嚴禁從發(fā)病國家引進可能攜帶CSSV的種子、苗木和繁殖材料。在進口材料中一旦發(fā)現(xiàn)CSSV,植株全部銷毀,以防蔓延,特殊需要的需辦理特許審批手續(xù)。

2. 消除生產(chǎn)區(qū)傳毒介體——粉蚧。

3. 組培脫毒生產(chǎn)無毒苗,種植無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