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混是指共同混合,是一種物理方法,使幾種材料均勻混合,以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工業(yè)上用煉膠機將不同橡膠或橡膠與塑料,均勻地混煉成膠料是典型的例子,也可以在聚合物中加入某些特殊性能的成分以改變聚合物的性能如導電性能等

基本概況

通過共混可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加工性能,降低成本,擴大使用范圍。

共混是實現(xiàn)聚合物改性和生產(chǎn)高性能新材料的重要途徑之一。

按生產(chǎn)方法可分為機械共混物、化學共混物、膠乳共混物和溶液共混物。

其中以機械共混物,即通過輥筒、擠出機或強力混合器將不同聚合物溶體進行混合得到的共混物占主要地位。

共混物一般是多組分多相體系,其性能取決于所含各組分的性質(zhì)、形態(tài)和相界面性質(zhì)。

兩種或多種橡膠并用,或橡膠與各種塑料并用,可大大擴展橡膠制品的用途,并顯著提高橡膠制品的質(zhì)量性能,還可改進膠料的工藝性能,降低橡膠的耗量和降低產(chǎn)品造價。不同橡膠或橡膠與塑料共混時,它們間應具有較好的相容性,或是利用最佳的配比,以有利于最大限度發(fā)揮共混的技術效果。

共混改性

現(xiàn)有的膜材料大多有較強的疏水性,致使水需要克服較高的阻力才能透過膜,限制了其在水相分離體系的應用.疏水性也使膜容易遭受膜污染,劣化了膜的分離性能.此時,對膜進行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聚合物膜改性的報道有很多,其方法可以分為化學改性和物理改性兩大類.物理改性方法主要包括表面涂覆和共混.

共混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膜改性方法.相對于其它方法,共混改性具有以下優(yōu)點,改性與成膜同步進行,工藝簡單,不需要繁瑣的后處理步驟;改性劑能同時覆蓋膜表面和膜孔內(nèi)壁,尤其是中空纖維膜內(nèi)壁;不會引起膜結(jié)構(gòu)的破壞.近年來,將兩親性共聚物與傳統(tǒng)聚合物膜材料共混,制備親水性分離膜的方法引起人們的重視.兩親性共聚物分子中同時含有疏水鏈和親水鏈,疏水鏈使其與膜本體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而親水鏈則使膜具有更高的親水性和更強的抗污染能力.經(jīng)親水改性的共混超濾、微濾膜在廢水處理、蛋白質(zhì)過濾、血液透析、生物分離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1]

共混體系選擇

選取共混體系適應考慮以下幾點因素:

1.相容性因素:

·相容是共混的基本條件。

·兩相之間良好的相容性,是兩相體系共混產(chǎn)物具有良好性能(特別是力學性能)的前提。

·相容性影響共混過程的難易,相容性好的兩相體系,共混過程中分散相較易分散。

·因此,一般應首選相容性較好的聚合物體系進行共混。

2.結(jié)晶性因素:

·結(jié)晶性塑料與非結(jié)晶性塑料在性能上有明顯的不同。采用不同結(jié)晶性能的聚合物進行共混,通??梢赃_到一些性能的互補。

·結(jié)晶性塑料通常具有較高的剛性和硬度,較好的耐化學藥品性和耐磨性,加工流動性也相對較好。結(jié)晶性塑料的缺點是較脆,且制品的成型收縮率高。

·非結(jié)晶性工程塑料則具有尺寸穩(wěn)定性好而加工流動性較差的特點。

3.性能的改善或引入新性能:

·性能因素主要是考慮共混組成之間的性能互補,或改善聚合物的某一方面性能,或者引入某種特殊的性能。

4.價格因素:

通過價格昂貴的聚合物品種與較為廉價的聚合物品種共混,在性能影響不大的前提下,使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