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遺產:中華首屆國會制憲》是2007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泉。[1]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月1日)

平裝: 353頁

開本: 16開

ISBN: 9787563363919

條形碼: 9787563363919

尺寸: 22.6 x 16.2 x 2.2 cm

重量: 540 g

作者簡介

嚴泉,1973年生,歷史學碩士(1999年),法學博士(2005年),上海大學和平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1年),上海臺灣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曾在《開放時代》、《二十一世紀》(香港)、《上海臺灣研究》等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出版合著一本。作為主要執(zhí)筆人先后參與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兩項,國務院臺辦課題五項。先后在國有企業(yè)、政府機關任職,現(xiàn)從事比較憲政史、臺灣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從l913年軍l923年,民國國會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兩遭解散而兩度復會,圍繞內閣制與總統(tǒng)制、單一制與聯(lián)邦制等問題,制憲議員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制憲議員選擇的是封閉武的制憲模式和對抗性的制憲策略,他們排斥北洋實力派塒制憲過程的合理介入,灤陷文人式的學理空談而不能合理地分配政治權力。這業(yè)因素,是導致民初的制憲政治和民主轉型終以失敗結束的重要方面。

本書結臺歷史學與政治學的分析方法,爬梳民初制憲會議的原始記錄,運用理性選擇理論,策略互動論等分析手段,返回歷史現(xiàn)場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力圖避免目的論的后見之明及以往對民初制憲失敗的道德化評價;同時,作者拓寬視野,將民國制憲與美、法等國制憲過程相比較,當有助于深化我們對民國初年制憲政治的認識。

媒體評論

書評

對那種拘泥于理想范式、倒果為因的研究程式,最好的反撥就是回到過程之中,從追蹤事件全局及其細節(jié)做起。這是一種極好的方法論策略轉變,由此才可能擺脫目的論策轉變,由此才可能擺脫目的論宿命的預設,不是依據(jù)范式來“裁判”,而是“參與”歷史,力求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王家范

以往的歷史學缺乏政治學的訪求作為理論分析的基礎,而政治學對中國現(xiàn)代化學理問題的研究又往往缺乏歷史學的史實基礎,本書在結合歷史學與政治學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蕭功秦

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民國早期的政治發(fā)展

一、政治權力的聚散

二、政治合法性的轉變

三、政治參與的活躍

四、政治文化的變遷

五、憲政主義的興衰

第二章 制憲歷程:從《臨時約法》到《中華民國憲法》

一、臨時參議院時期

二、第一屆國會時期

三、南北分治時期

第三章“超議會制”與政體選擇的失敗

第四章 國體選擇:聯(lián)邦制度的中國特色

第五章 利益優(yōu)先:國會關于憲政選擇的急論

第六章 從對抗到協(xié)商:制憲過程中的策略互動

第七章 制憲議員社會政治背景

第八章 政體制度、政治傳統(tǒng)與制憲政治

第九章 結論:制憲與民主化試驗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