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紫菀(Aster mangshanensis Ling),菊科,紫菀屬植物的一種。產于湖南南部(宜章、莽山)。

中文名

莽山紫菀

菊科(Asteraceae)

植物界

紫菀族(Astereae)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

菊亞綱(Asteridae)

菊目(Asterales)

拉丁學名

Aster mangshanensis

亞科

舌狀花亞科(Liguliflorae)

紫菀屬(Asters.l.)

莽山紫菀

命名者及年代

Ling

分布區(qū)域

湖南

耳葉系

紫菀組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莽山紫菀

命名來源:[Fl. Reip. Pop. Sin. 74: 355.pl.41: 1-4. 1985]

中國植物志:74:148

系中文名:耳葉系

系拉丁名:Ser.Aurieulati Ling

組中文名:紫菀組

組拉丁名:Sect.Aster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稍粗壯。莖直立,高25厘米或更高,稍細,有淺溝,被上曲的短粗毛,下部有較密的葉。下部葉在花期枯落;中部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2—2.5厘米,寬0.8—1.1厘米,全緣,頂端圓形,常有小尖頭,基部圓形,無柄或急狹成短柄(不超過2毫米),上部葉卵圓形,長0.8—1厘米,寬0.4—0.6厘米,全部葉上面密生短糙毛,下面被疏短毛,常稍有腺點;中脈在下面幾不高起,側脈3—4對,不顯明。頭狀花序徑約1.5厘米,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圓錐傘房狀;花序梗長1—3厘米,苞葉近匙形且漸轉變?yōu)榭偘???偘肭蛐?寬倒錐形),長4—5毫米,徑達7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近等長,匙狀長圓形,外層長達4毫米,寬1—1.5毫米,全部或上部草質,上部反折,頂端鈍,內層長4—4.5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稍尖,各層外面及反折部分內面被密毛和腺點,邊緣膜質,有長緣毛。舌狀花約15個,管部長1毫米,舌片白色,長6—7毫米,寬1.5—1.8毫米。管狀花花冠長4毫米,管部長1.5毫米,裂片長達1毫米?;ㄖ狡Lo.4毫米。冠毛帶紅色,與管狀花花冠等長。子房長圓形,長2.2毫米,上部有毛。

本種提示

此種的葉和總苞片的形狀特殊,極易與其他種區(qū)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