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金毛裸蕨(學(xué)名:Paragymnopteris delavayi (Baker) K. H. Shing)是裸子蕨科、金毛裸蕨屬旱生中形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30厘米。根狀莖粗短,密被棕黃色狹長鉆形鱗片,葉叢生;柄圓柱形,亮栗黑色,葉片闊線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一回羽狀;羽片斜展,寬約5毫米,鐮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鈍頭,主脈上面微凹,下面凸起,側(cè)脈羽狀分叉,不易見。葉軸疏被狹長鉆形鱗片。孢子囊群沿側(cè)脈著生,成熟時略可見。

分布于中國山西、陜西、甘肅、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區(qū)。生長在海拔2200-4600米的疏林下石灰?guī)r縫、林內(nèi)、草地上或石縫中。

中文名

滇西金毛裸蕨

拉丁學(xué)名

Paragymnopteris delavayi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傳統(tǒng)系統(tǒng)]

亞門

真蕨亞門 Filicophytina [秦仁昌系統(tǒng)]

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秦仁昌系統(tǒng)]

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秦仁昌系統(tǒng)]

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

金毛裸蕨屬 Gymnopteris Bernh.

滇西金毛裸蕨

命名者及年代

(Baker) K. H. Shing

分布區(qū)域

甘肅,貴州,河南,青海,陜西,山西,四川,西藏,云南

形態(tài)特征

植株高10-30厘米。根狀莖粗短,斜升或橫臥,密被棕黃色狹長鉆形鱗片。葉叢生;柄長8-12厘米,粗1-2毫米,圓柱形,亮栗黑色,基部略有鱗片及長柔毛,向上有毛或幾光滑;葉片長5-14厘米,寬2-4厘米,闊線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向頂端短漸尖或短尾頭,一回羽狀;羽片(5)-10-15對,斜展,彼此有闊的間隔或接近,長1.5-2.5厘米,寬約5毫米,鐮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鈍頭,基部圓形或上側(cè)往往有耳狀突起(有時有1片長圓形小羽片),具短柄或向上部的無柄,互生。主脈上面微凹,下面凸起,側(cè)脈羽狀分叉,不易見。葉干后革質(zhì),上面灰綠色,無毛及鱗片,下面密覆褐棕色透明的卵狀披針形鱗片;葉軸疏被狹長鉆形鱗片。孢子囊群沿側(cè)脈著生,隱沒于鱗片下,成熟時略可見[1]

本種除羽片照例不為羽狀分裂和葉柄上被節(jié)狀長毛(少有下部被有2-3行細(xì)胞的狹長鱗毛)外,與歐洲金毛裸蕨Gymnopteris marantae(L.)Ching并無其他區(qū)別,兩種均在我國云南西北部普遍分布,有時還同生一地,只是前者生于石灰?guī)r基質(zhì),后者多生于非石灰?guī)r基質(zhì)。

(資料來源:中國植物物種信息)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于疏林下石灰?guī)r縫,海拔2200-4600米,甚為常見。

分布范圍

分布于山西(霍縣、沁源)、陜西(太白山)、甘肅(興隆山)、四川(雅江、康定、金川、九龍、布拖、木里、稻城)、云南(中甸、寧蒗、德欽、維西、鶴慶、麗江、大理)、西藏(聶拉木、江達,南木林、隆子、察隅)、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