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士徐日升,葡萄牙人,原名托馬斯·貝瑞拉(Thomas Pereira)(1645一I 708年),1666年當他二十一歲時被派往印度傳教,不久就轉到中國澳門,1673年受聘為康熙帝的音樂教師來到北京,從此定居于北京。1689年康熙帝派他和另一名耶穌會士法國人張誠(原名Franeis Gerbillon)以譯員身分隨同由索額圖率領的代表團前往尼布楚參加與沙皇俄國的劃界談判。1690年1月,徐日升寫了一份向教會匯報此次談判經過情況的報告。此報告以日記體寫成,稱為《徐日升神甫的日記》,簡稱《徐日升日記》。這部日記對于這次談判的經過情況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雖然其中對于他本人在這次談判中所起的作用有過分夸大的地方,但仍不失為一份記載這一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的素材,對于了解簽訂尼布楚條約的史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正文

《徐日升日記》的中文譯本出現(xiàn)在《耶穌會士徐日升關于中俄尼布楚談判的日記》的第二部分。作者約瑟夫·塞此斯(Joseph Scbes)是一名耶穌會士,自1959年起在美國華盛頓喬治敦大學任職。他將收藏在羅馬耶穌會歷史研究所圖書館的《徐日升日記》的手抄本譯成英文(原文為葡萄牙文),連同葡萄牙原文以《耶穌會士徐日升關于中俄尼布楚談判的日記》為名發(fā)表,在這個中譯本中,《徐日升日記》是根據約瑟夫·塞此斯的英譯本轉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