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泥蟲金小蜂屬于昆蟲綱,雌蜂體長約2.5毫米,雄蜂體長約2.0毫米。寄生于稻負泥蟲,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臺灣、福建、廣西、貴州、云南等。

中文名

負泥蟲金小蜂

金小蜂科

動物界

膜翅目

節(jié)肢動物門

昆蟲綱

分布區(qū)域

浙江、江西、湖南、臺灣、福建、廣西、貴州、云南等

拉丁學名

Trlchomalopsis shirakii Crawford

形態(tài)特征

雌蜂體長約2.5毫米,雄蜂體長約2.0毫米。頭胸部金綠色有光澤,腹部墨綠色帶藍色金屬光澤。復服赤豆色,觸角黃褐色,但雌蜂鞭節(jié)帶褐色。翅透明,有閃光,翅基片及翅脈淡黃色。足黃褐色,脛節(jié)和跗節(jié)色淡,基節(jié)金綠色,端跗節(jié)及爪暗色。頭胸部包括并胸腹節(jié)密布針箍狀細刻點;頭橫形,寬約為長的2.8倍,略闊于胸,其后頭脊;觸角著生于顏面中部稍下,13節(jié),柄節(jié)長達頭頂,有2個環(huán)狀節(jié),索節(jié)6節(jié),各節(jié)均長于其寬,棒節(jié)3節(jié),末端鈍圓;上顎右側(cè)4齒,左側(cè)3齒;前胸短寬;中胸背板寬大,后縱溝在后方消失;小盾片大,長寬相等;并胸腹節(jié)后端頸狀突出,有中縱脊及側(cè)褶但不甚明顯,側(cè)緣有白色長毛。前翅大而寬,緣脈長為亞緣脈的0.38,與后緣脈約等長,為痣脈的1.3倍。腹部平滑有光擇;雌蜂紡錘形,長約為寬的1.6倍,稍長于胸部;雄蜂卵圓形;產(chǎn)卵管微過腹端。

該種與絨繭金小蜂外表極相似,但絨繭金小蜂頭寬不到長的2倍,上頰約為復眼長的0.5,唇基上的刻條擴至復眼下緣并至頰溝;而本種頭寬為長的2.0-2.1倍,上頰長約為復眼的1/4,唇基上的刻條限于唇基區(qū)。

生物學特性

該種寄生于稻負泥蟲,從“繭”內(nèi)鉆出,單寄生。據(jù)金盂肖報道,該蜂在負泥蟲幼蟲期或前蛹期寄生,寄主被寄生后生活如常,仍能分泌膠質(zhì)營造成“繭”,其“繭”與未被寄生的不能分辨。該蜂羽化期較負泥蟲成蟲羽化期約遲7天。雌雄蜂比例相近。蜂在負泥蟲“繭”上的羽化孔,多位于繭的一端,孔的下邊緣接近于葉片,但并不如負泥蟲成蟲的羽化孔邊緣觸及葉片,其羽化孔正圓形,邊緣不很光滑,孔徑0.8-0.9毫米。據(jù)金孟肖報道,該蜂寄生率,在廣西考查,分別為16.24%、19.6%、27.53%,在整個蛹期寄生率中占59%;據(jù)唐覺報道,在貴州湄潭,蛹期寄生率達77.6%,幾乎全部是該種寄生。

地理分布

浙江、江西、湖南、臺灣、福建、廣西、貴州、云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