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城區(qū)東部,有六個相互連通的湖泊組成的內城龐大水系。六海指后三海(西海、后海、前海)和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北京旅游界又統(tǒng)稱后三海為什剎海。六海原是古永定河(高粱河)故道的洼地,后因潴水而形成湖泊,金代稱白蓮潭。

歷史和面貌

元世祖忽必烈時期,郭守敬主持新河工程,引白浮泉、玉泉諸水注于積水潭。元代的積水潭不但涵蓋今日之后三海,且水深面廣,東西寬達二里,東南面與太液池(金之北海和中海,當時尚無南海)相連,呈現(xiàn)“汪洋如?!?、“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時京杭大運河南來的糧船,可經(jīng)北運河。、通惠河駛進元大都的積水潭。積水潭遂成為漕運終點碼頭,呈現(xiàn)出一派航運繁忙、“舳艫蔽水”的興旺景象。

明代前期因北京城池的改造,城內部分河道被圈入皇城之內,漕運船只不再進城,加上水源減少,積水潭水面縮減,湖泊的名稱也發(fā)生了改變。今日的西海當時仍稱積水潭;今日的后海和前海當時統(tǒng)稱什剎海。太液池南部增辟了南海。明代后期,太液池始按地域分稱北海、中海、南海。

清代,前三海分別稱北海、中海、南海;后三海分別稱積水潭(即今日的西海)、什剎海(即今日的后海)、前海。

現(xiàn)六海水系的水源來自密云水庫,六海兩岸名勝古跡眾多,北海公園和什剎海景區(qū)已成為北京的重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