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概述
西子牙隸屬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旺村鎮(zhèn),分西子牙河北村、西子牙河南村。西子牙位于大城縣最北部,屬旺村鎮(zhèn)管轄,北距廊坊70公里,西鄰天津市靜??h東子牙鎮(zhèn),西子牙河北村村民大多為呂姓!據(jù)縣志記載為姜太公后羿。西子牙河南村村民大多為李姓!
地理位置
西子牙位于北京、天津兩市的外圍,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門戶,自古即是京畿要地。西子牙河北村所屬的河北省清代就作為皇室的“郊游”場所,這里有清代最大的皇家古典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清代皇家游獵的場所――木蘭圍場。旺村鎮(zhèn)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處,名列全國首位,著名的還有邯鄲趙王城遺址、涉縣媧皇宮、響堂山石窟、保定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唐山清東陵、清西陵、滄州鐵獅子、定州塔、趙州石橋、正定隆興寺等。在悠悠歷史古跡的背后,旺村鎮(zhèn)也不乏擁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北戴河、秦皇島南戴河和唐山沿海的天然海濱風光,遼闊壯美的壩上草原,野趣天成的淶水野三坡,險峻又不失秀美的嶂石巖……山、水、草原各種景致相映相成,為“燕趙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部分地區(qū)古屬冀州,故簡稱冀。河北地處華北、渤海之濱,首都北京周圍,近郊天津。春秋戰(zhàn)國時為燕、趙之地,漢、晉時置冀、幽二州,唐屬河北道,元屬中書省,明屬京師,清為直隸。
自然環(huán)境
西子牙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內(nèi)蒙古高原。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市相鄰,北與遼寧、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為鄰,西靠山西,南與河南、山東接壤,東臨渤海。西子牙還不錯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山區(qū)、丘陵和高原,其間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東南部為廣闊的平原。海岸線長487公里。旺村鎮(zhèn)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shù)2400~3100小時;年無霜期120~200天;年均降水量300~800毫米;月平均氣溫在3℃以下,七月平均氣溫18℃至27℃,四季分明。西子牙河北村屬溫帶季風氣候――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熱多雨;春多風沙,秋高氣爽。全省年平均氣溫在4~13攝氏度之間,一月14~2攝氏度,七月20~27攝氏度,大體東南高西北低,各地的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較大,全年無霜期110~220天。旺村鎮(zhèn)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勻,年變率也很大。一般的年平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間。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側(cè)迎風坡,形成兩個多雨區(qū),張北高原偏處內(nèi)陸,降水一般不足400毫米。夏季降水常以暴雨形式出現(xiàn),1966年7月29日遵化降雨327.9毫米,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春季降水少,春旱、夏澇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威脅較大。
名優(yōu)特產(chǎn)
大城驢肉:大城縣旺村鎮(zhèn)西子牙河北村驢肉是地方名優(yōu)特產(chǎn),俗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均為美味佳肴。大城驢肉源于明代,祖?zhèn)鞣椒ㄖ谱?,配料講究,風味獨特,有清香怡人,美而不膩之感,是大城飲食“三寶”之一。金絲小棗:金絲小棗是中國棗資源中品質(zhì)極其優(yōu)良的品種之一,國內(nèi)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據(jù)史料記載,大城金絲小棗栽培歷史悠久,年產(chǎn)420萬公斤以上。金絲小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鐵、鉀、鎂、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A、C、P、果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份。薛家窩頭:百年傳統(tǒng)、宮廷貢品?里坦薛家窩頭。清朝道光年間,河北省大城縣旺村鎮(zhèn),薛氏獨辟蹊徑,制做窩頭。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選材配方,制做的薛家窩頭,清香四溢,綿甜可口而遠近馳名。光緒末年,太監(jiān)總管李蓮英(大城籍人),把薛家窩頭作為貢品送給慈嬉太后,慈嬉品嘗后,大悅,稱之為“黃金塔”,并親書匾額賜給薛家。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簡介
西子牙河北村高蹺興辦于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該會屬文高蹺,表演隊伍現(xiàn)有二十四人組成,演員的腳、腿綁在一米高的木制腿上俗稱架子?,F(xiàn)已被評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此會重抒情表演,節(jié)奏較慢,演表結(jié)合。出會時先拜廟,大鑼開道二人舉兩面旌旗,二十四名角色(一角色失傳)依次排序;后有大鼓、大鈸等相配,前進起來浩浩蕩蕩,十分壯觀。表演分為走街和走場,走街時隊形有串花、二龍吐須,走場時有龍擺尾,十字八門陣、五股躥心等。演唱時,按順序曲目演出,二十四個角色都有唱腔,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采用昆曲或民間小調(diào)演唱,伴奏樂器有二胡、笙、笛等。按走街演出曲目順序有《五更歌》、《征東》、《伍子胥過江》、《繡荷包》、《茉莉花》、《四大景》、《二姐受氣》、《織蒲席》、《上廟》、《學舌》、《丁山射雁》、《王小趕腳》、《出家》、《大丫頭做夢》等。數(shù)百年來,西子牙高蹺從道光年間至今均在同村族人或親戚間傳承。雖然時斷時續(xù),但還是保留了十四出戲,并都是師徒口傳,唱詞文雅華麗。第二代傳人呂玉相、呂炳策曾請同族翰林呂連潤色折子戲唱詞,對此會的發(fā)展和流傳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西子牙高蹺由于唱腔都是口傳心授,傳承難度很大,學習的年輕人廖之無幾?,F(xiàn)能演唱的人員年齡都已七十多歲,人員老化,有的表演動作基本失傳,現(xiàn)已嚴重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