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即龍的孩子,然而龍子并不都像龍那種形態(tài)。事實(shí)上,神話傳說中真正龍形的龍子(如《西游記》中龍三太子等)遠(yuǎn)不如變異龍子出名。在現(xiàn)代,提及龍子,人們都會立即想到“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的九子分別是赑屃[bì xì]、螭吻[chī wěn] 、蒲牢[pú láo]、狴犴[bì àn]、饕餮[tāo tiè]、蚣蝮[gōng fù]、睚眥[yá zì]、狻猊[suān ní]、椒圖[jiāo tú]。當(dāng)然,不同的傳說,龍九子也不盡相同。也有人認(rèn)為貔貅[pí xiū]、囚牛[qiú niú]等是龍子。

中文名

龍子

神話體系

《懷麓堂集》

含義

龍的孩子

作者

李東陽

地區(qū)

中國

分類

神話

數(shù)量

9

所屬作品

懷麓堂集

基本介紹

饕餮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和信仰。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yīng)“神龍首”而生,死后化為赤龍。因此中國人又稱龍的傳人。

當(dāng)然,龍有很多種分類,如青龍、應(yīng)龍等。傳說龍性淫,故而與其它生物生出九種不同形態(tài)的孩子。在今看來,九為虛數(shù),龍生九子是言其多;九子其實(shí)是生命傳承中的變異。

人物來源

懷麓堂集

《懷麓堂集》與龍生九子

梁海燕裝置藝術(shù) 龍生九子

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是較早記錄“龍生九子”的。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呑口是其遺像;嘲風(fēng),平生好險(xiǎn),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fù)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呑,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李東陽按圖索驥,講了九個(gè)。九其實(shí)是概數(shù),據(jù)我所知,數(shù)得上的就有10多個(gè),如饕餮、椒圖他就沒提到。饕餮就是那個(gè)老也吃不飽的餓死鬼,椒圖是大門門環(huán)上的圖像,但霸下與赑屃又似乎是一回事(并非一回事,霸下在碑底形似石龜,赑屃是碑側(cè)邊龍紋)。所以那個(gè)馱墓碑像烏龜?shù)内P屃,在李東陽眼里又變成龍紋,而碑座獸竟是霸下了。還有,那嘲風(fēng)和螭吻都在房頂上,怎么就沒打鬧起來,(屋脊吻獸即螭吻,屋頂起翹上的是嘲風(fēng),人為雕刻不存在打鬧)。但不管怎么說,這九個(gè)或十多個(gè)太子爺還是有些凡人相,各有所好,各有性情,各有缺點(diǎn),各有所司,比他們的老爸們更像人更有人間煙火氣。

終于看到梁海燕的新作:一排九個(gè)大小一樣的龍兄龍弟,琉璃質(zhì)、玉質(zhì),白的、紫的、黑的,煞是活潑可愛。

先飽飽眼福打打眼饞吧,畢竟要迎龍年的。(《龍璽裝置藝術(shù)與梁海燕》文/馮并)

龍有九子

一子:(好重者)赑屃[bì xì],最喜歡背負(fù)重物,所以經(jīng)常作為碑座背上馱一塊石碑。

二子:(好望者)螭吻[chī wěn] ,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于屋檐上。

三子:饕餮[tāo tiè]),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于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幾乎在古代橋梁外側(cè)正中都能見到,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四子:(好殺者)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常飾于兵器刀環(huán)、劍柄

狴犴

五子:狴犴[bì àn],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于監(jiān)獄的門楣上。另一種說法:狴犴:又叫憲章。相 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jiān)獄門上。

六子(好煙火者)狻猊[suān ní],性好煙火,常飾于香爐蓋子的蓋鈕上。另一版本:狻猊:又稱金猊、靈猊。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fēng)采。

七子:(好水者)趴蝮(音gōng fù,又名趴蝮bā xià)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后門橋的四個(gè)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yōu)美。

八子:(好閉口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jìn)入它的巢穴,常飾于大門口。椒圖:形似螺蚌,性情溫順,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九子:(好鳴者)蒲牢[pú láo],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于大鐘的鐘紐上。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

衍生形象

不同版本

龍生九子的其他幾個(gè)版本

綜述

一說:囚牛| 睚眥 | 嘲風(fēng) | 蒲牢 | 狻猊 | 赑屃 | 狴犴 |負(fù)屃|螭吻

另說:赑屃 | 螭吻 | 蒲牢 | 狴犴 | 饕餮 |蚣蝮| 睚眥 | 狻猊 | 椒圖

其他:螭 |麒麟| 犼 |貔貅

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都不像龍,各有所好。

版本一

赑屃

好重者:赑屃(音畢戲),最喜歡背負(fù)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于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于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于兵器刀環(huán),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于監(jiān)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于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后門橋的四個(gè)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yōu)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jìn)入它的巢穴,常飾于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于大鐘的鐘紐上。

版本二

1、赑屃(bi,xi):形似龜,好負(fù)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fù)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jīng)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fàn)?,并有一劍以固定之?/p>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zhì),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敲鐘的怪獸。善鳴,怕鯨魚。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是古代法官的象征。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dāng)?shù)赜绊戭H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t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sh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jīng)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囚牛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bào)"所講 即為此物。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huán)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qiáng)殺氣,兇獸。

8、椒圖(jiao,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diǎn)自閉癥。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huán),免得宵小光顧,好閉口。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jìn)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只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shí)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么,說法也不同?!吨袊閳D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fēng),平生好險(xiǎn),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yuǎn)揚(yáng);

狻猊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蟲丑 蟲夏(bi xia),似龜有齒,喜歡負(fù)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a(chǎn)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cè)有其像;

八子負(fù)質(zh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zāi)。

版本四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zhì),形似龜好負(fù)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于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于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gè),恰為龍之九子。

龍生九子考略

螭吻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yuǎn)流長,遍及南北。在北方內(nèi)蒙古的三星他拉于1971年發(fā)現(xiàn)了玉雕的豬龍,據(jù)專家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yuǎn)隔千里之外的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征。這說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shí)代中期就有了關(guān)于龍的圖騰崇拜。龍的形成起點(diǎn)大約在新石器時(shí)代,經(jīng)過商、周的發(fā)展,到秦漢時(shí)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于一身的特殊動物。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只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宋之后,關(guān)于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龍?jiān)谄湫蜗笮纬蛇^程中,曾海納百川地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后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fā)展的同時(shí)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征,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并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jù)說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經(jīng)心血來潮,問以飽學(xué)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湊,拿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fēng)、睚眥、赑屃、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yuǎn)遠(yuǎn)不止這幾個(gè),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只要知道龍生九子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龍生九子有這么多的說法。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gè)虛數(shù),又是個(gè)貴數(shù),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yīng)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gè)。李東陽也是一時(shí)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單并不具代表性。一沖查閱了一些資料,并結(jié)合在各地旅行中所見的民間習(xí)俗,按民間影響、出現(xiàn)頻率等因素重新列出了龍生九子的名單。

貔貅

睚眥: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bào)"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huán)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qiáng)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