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莊村隸屬萊城區(qū)牛泉鎮(zhèn)。西鄰泰安市岱岳區(qū)崅峪鎮(zhèn)泉坡村,東接牛泉鎮(zhèn)雙泉村,南與泰安市岱岳區(qū)崅峪鎮(zhèn)魯東冶東村、西村相接,北為牛泉鎮(zhèn)王小莊村、大莊村。地處丘陵,總面積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96畝,656戶,2196口人。

正文

據(jù)1989年8月所立村碑記載,吳小莊村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吳姓由中小莊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小莊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吳小莊村。

據(jù)《萊蕪市志》載,吳小莊村清末屬萊蕪縣毛埠保。民國初年屬第十區(qū)(魯西區(qū))。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三縣,吳小莊屬新甫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吳小莊村屬萊蕪縣圣井區(qū)。1951年改為第五區(qū)。1955年復稱圣井區(qū)。1958年圣井區(qū)分為牛泉、圣井兩個鄉(xiāng),吳小莊村屬牛泉鄉(xiāng)。同年十月,鄉(xiāng)改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人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牛泉辦事處,1985年10月改為牛泉鎮(zhèn),吳小莊屬牛泉鎮(zhèn)。

吳小莊村建村已有五百多年.建村之初只有吳姓,其間張、陳、任、畢、王五姓陸續(xù)遷聚,其中吳姓占97%族姓之間從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以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助耕耘、幫教讀書為樂,世代相傳。

出東門步行兩華里,一青石山名曰轉山。這里是當年防抗匪患的重要地方。吳小莊村民具有勤勞、樸實、勇敢、不怕吃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具有抗御匪患的能力和勇氣。為防御匪兵的經常性劫掠,1826年春寨主吳兆風發(fā)動村民按地分攤修筑環(huán)村圩墻。民國初年,兵荒馬亂,匪患四起。1919年春天,以寨主吳志昌為首,率領村民在村東轉山開山鑿石,半年之余在山頂筑起高1丈,寬2尺,長約三華里的三層圍墻,遂保一方平安。

1942年村長吳欽祥、吳星臺受亓象德指令按土地耕種面積向村民斂取錢糧,筑修五間三層大樓(當時可謂高級建筑)作為村公所,后來拆除上層改為村小學,直至解放后,從1950年至1985年仍為小學教室。1989年小學搬遷,大樓已成危房,又拆去二層作為村辦公用房。

1995年新建村委大院后,此處改為衛(wèi)生室。1947年農歷5月2日駐扎在圣井王家樓村的國民黨匪幫下山包圍吳小莊村,強令男女老幼集合在村北的青沙河里,無辜槍殺平民吳新村,帶走吳欽彬、吳欽朝、吳多功。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吳欽耀、張成木、吳欽剛等。在解放戰(zhàn)爭中,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的烈士不少,轉業(yè)后在地方工作的吳修連、吳勝震,以及在部隊服役多年仍在為黨為民繼續(xù)工作的吳清堂、吳玉海等,他們是吳小莊的榮耀,也是家庭的光榮,激勵著后人披荊斬棘奮斗不息。

暑去寒來,星轉斗移。吳小莊村歷經滄桑,直至1948年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村民才安居樂業(yè)。1954年冬,14戶村民自發(fā)組織農業(yè)合作社,名曰“連豐農業(yè)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吳欽朝,社長吳元田,按“地四勞六”分配。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yè)合作社,四個分社,社長吳乃喜,大隊長吳長貴,黨支部書記吳多春在村里實施“人七勞三,困難戶加輔助”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吳多春、吳長貴立足本村資源、人力設備條件,辦起了酒廠(時稱酒店)、油坊、菜園等工副業(yè)項目,經濟收入很是可觀,在周圍村莊首屈一指,村民開始豐衣足食。1972年吳小莊村開始“農業(yè)學大寨”,改土造田,小地變大田,丘陵變梯田。1968年大旱,村民奮起抗旱,九個生產隊打直徑3米、深20米左右大口機井一眼,建小型提水站四座,基本上保證了大旱之年沒減產,口糧達到自足。1977年冬,吳小莊村民抗嚴寒披雪霜在石廟嶺建起大型揚水站一座,后在村西北又建二級揚水站。擴大水澆面積600畝。該年冬又修建馬道大橋,高6米,寬5米,長10米,是通往萊城的交通要道。1979年,投資3萬元在南王林鉆深井一眼,修建水利灌溉渠道3華里,部分地瓜地變成了小麥地和大姜田。1982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大搞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飛速提高,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溫飽。繼而歷屆村委多方籌資又在東南溝、東嶺蓋、圈子地、空墳溝陸續(xù)鉆井5眼。至2002年春,全村機灌深井6眼,修建水利灌溉渠道逶迤8華里,80%的土地得到灌溉,一年一季的地瓜地變成了三辣園。1992年村里投資十多萬元購置自來水設備,在牛泉鎮(zhèn)率先喝上自來水,生產面貌、經濟狀況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大步邁進。

重視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文化素質是吳小莊村的傳統(tǒng)。至清末廢科舉止,吳小莊村獲得功名者不下十余人,貢生、太學生數(shù)十人。20世紀初,老中醫(yī)吳樹堂(其父吳濟蒲,老中醫(yī)外科),先是教書育人,后因戰(zhàn)亂棄教從醫(yī),是當?shù)氐臅?,書寫過不少碑文。1948年吳小莊就有村辦小學和私塾,教書先生吳樹榆、吳元修。1950年冬重新辦起小學,吳元修、吳東方、吳煥亮任教,入學兒童一百余人。從此吳小莊文化教育步入新時代。20世紀60年代,吳俊勇考入青島醫(yī)學院,吳有蘭考入山東工業(yè)大學。吳培年由山東水利專科學校畢業(yè),歷任高莊、南冶黨委宣傳委員,萊蕪市教委成教站站長。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吳小莊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100人,吳小莊村一家有二至三名大學生者就有十來戶,在四鄰八鄉(xiāng)有“秀才莊””之稱。

吳小莊村山川秀美,人杰地靈。一條發(fā)源于轉山腳下的青沙河弧圍著半個村莊,夏日雨水大作時,河水湍流,奔騰滾滾,蜿蜒流入汶河。西行一條8米寬的沙子公路通往泰安崅峪與零九公路相連,村東設有停車點,柏油馬路直通萊城,客車往來川流不息。

吳小莊村東至轉山,西至青龍寺,南至觀音堂,北到鎮(zhèn)武廟,可謂名勝眾多。村北是鎮(zhèn)武廟舊址。據(jù)考察,鎮(zhèn)武廟建于明朝正德八年(1514年),殿房三間,殿內置一橫匾,題書“威鎮(zhèn)北方”。廟門朝南,紅色院墻,廟內有一泉水淌流不息。此廟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毀,尚有廟址痕跡,香火不絕。每年農歷正月十九,中老年村婦前來燒紙叩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鎮(zhèn)武廟以南300米為觀音廟(村民稱觀音堂),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7年),分正殿和廂房,殿堂掛一橫匾,題書“南海大士”,廂房有送子娘娘塑像,廟內立有石碑兩座。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毀。據(jù)村民言傳,農歷3月3日是觀音奶奶的生日,屆時大多數(shù)中老年村婦前來燒紙舉香予以紀念。

沿著通往泰安崅峪的公路,步行百余米就是遠近聞名的青龍寺。青龍寺始建于明弘治十年十一月(1497年),1512年重修。寺內有罕見的石佛像一尊,佛像面南,用當?shù)厍嗍癯?,是萊蕪境內最大的佛像,結跏趺坐于一橢圓形蓮花盤上,左右各育兩個浮雕羅漢。南9.6米處有石塔一座,原十三層,與寺院一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佛像因炸藥未響幸免于難。青龍寺西約30余米有一石橋,名曰“青龍橋”,與青龍寺同年建修,石砌橋墩,青石板鋪設橋面,原寬2米,長3.50米。1995年續(xù)修,現(xiàn)橋寬4米,長5米,是通往泰安的交通要道。出南門百余米路東有一灣名曰“金魚灣”。據(jù)村民言傳,清朝初年一春天此灣干枯,一村民挖土墊欄,挖出一對金魚放之,故名之,年積月累、水土淤積,現(xiàn)已毀灣種田。

演唱萊蕪梆子是吳小莊村的藝術傳統(tǒng)。早在19世紀中期,就有文藝愛好者逢年過節(jié)演唱歷史戲,20世紀初期,以吳欽方為領導的劇團組織三十余人編排六十多個劇目,除在本村演出外并應邀去萊蕪、泰安、新泰部分村莊演出,同時赴縣城參加歷屆會演。1965年停演歷史戲以后,村團支部組織男女青年文藝受好者50余人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聘請老藝人吳欽方傳教萊蕪梆子、打擊樂和各派唱腔,經常在本村宣傳演出,還被調遣去萊博公路、喬店水庫、石灣大橋等工地慰問演出。1969年至1980年歷屆赴縣城參加會演和調演,以主要演員吳承平、吳岱蓮、吳俊英、吳勝慶等參演的《追車》、《散會之后》和自編節(jié)目《女鐵匠》、《退貨單》等榮獲演出獎和優(yōu)秀節(jié)目創(chuàng)作獎。為弘揚吳小莊萊蕪梆子傳統(tǒng)藝術,2000年9月在牛泉鎮(zhèn)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兩委的關心首視下,成立了以吳多元為團長的文藝宣傳隊,以本村人員為主,吸收了部分演出過傳統(tǒng)戲的老藝術和部分喜愛文藝活動的中年婦女組成了30余人的吳小莊村業(yè)余劇團,以演出自編節(jié)目為主兼學傳統(tǒng)戲劇。昊小莊村業(yè)余劇團在2001年參加“萊蕪市城市信用社杯萊蕪梆子會演”,演員吳承平、馬士芬、昊勝慶參演的自編節(jié)目《特殊禮品》分獲演出、創(chuàng)作一等獎,5月參加“萊城區(qū)計劃生育調演”,演員馬士芬、吳勝慶、張明英、任培增演出的自編節(jié)目《新風頌》榮獲演出二等獎,7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參加萊蕪市“消夏文藝晚會”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