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據(jù)村碑記載,明洪武二年,李姓建村,原名佛玉官莊。因址在將山北麓,清康熙年間更名將山后村。村內(nèi)原有吳、姜、崔、楊、李、張等十三姓,現(xiàn)存9姓,李、張姓居多。
據(jù)《萊蕪縣志》記載,將山后村清末屬萊蕪縣毛埠保;民國屬第十區(qū)(魯西區(qū));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三縣,將山后屬新甫縣;1943年10月恢復(fù)萊蕪縣建制;1955年隸屬圣井區(qū)青沙鄉(xiāng);1958年圣井區(qū)分為牛泉、圣井兩個鄉(xiāng),將山后村屬圣井鄉(xiāng);同年10月,鄉(xiāng)改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牛泉辦事處;1985年10月,牛泉辦事處又分為牛泉鎮(zhèn)、圣井鄉(xiāng),將山后屬圣井鄉(xiāng);2001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將山后屬萊城區(qū)牛泉鎮(zhèn)。
冬去春來,將山后人歷經(jīng)滄桑,始終跟黨走,按照黨的指示辦事。1955年將山后村成立初級社;1956年加入高級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將山后村民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他們戰(zhàn)天斗地,改造自然,硬是用雙手,開劈出一個新的將山后村。
將山后村地處石灰?guī)r地帶,自古缺水。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將山后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屈不撓地斗爭著。1968年到1995年的近三十年中,在歷任書記的帶領(lǐng)下,將山后村共打大口井11眼,鉆深井8眼,建揚水站5座,修水渠5000米,村民為解決缺水問題付出了巨大勞動,解決了人畜用水問題。從1996年起,在村兩委的帶領(lǐng)下,將山后人大干苦干了6年,修成了直徑140米、深12米、總長1413米、攔蓄水20萬方的大型水池一座。這一工程總共動用土石14.9萬方,投資46萬元。此水池被稱為齊魯?shù)谝怀亍笆ビ⒊亍?。水池建成后的秋天,正好趕上大雨連綿,水池灌得滿滿的,這一池水供全村澆地用了兩年。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促進了該村種植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使該村從原來單一的糧食種植,變成了多元化種植。用水較多的生姜、大蔥長勢喜人,畝產(chǎn)量高于鄰村,大蔥畝產(chǎn)達到了7500公斤。
將山后村為了改變過去無果樹的歷史,早在1985年就分別從陳樓、小埠頭、張家泉三處購進山楂苗若干株,分別種植在村周圍,形成共計220畝的4個大果園。這些果園全部承包給了個體戶管理,長勢良好,連年增產(chǎn)豐收,增加了承包戶的收入,也帶動了全村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將山后村歷來重視發(fā)展教育。早在1940年,村中便建立了私塾一處。1970年新建學校一處,學校占地8畝,建教室16間。1984年又將學校改建。2014年,在支部書記李和厚同志帶領(lǐng)下,又多方籌資,另選地址重新建校,改名江山希望小學,建教室83間,特殊教室11間,并設(shè)有幼兒園教室16間,占地面積25畝,設(shè)施更健全,成為一流的農(nóng)村學校。
2011年以來,支部書記李和厚同志積極爭取上級的優(yōu)惠政策,進行土地復(fù)墾和舊村改造,節(jié)約資金140萬元,硬化了村中道路及通往泰安鄰村魯東冶村的道路,又投資30萬元,重建了通小北莊的危橋,投資20多萬元安裝了路燈,方便了村民出行。
在新一屆兩委班子的帶領(lǐng)下,一個欣欣向榮、村富民強的新將山后,正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勤勞質(zhì)樸的將山后人,正利用自己的雙手譜寫著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圍山
將山后村地處山區(qū),眾多山峰的名字與歷史有關(guān)。村南有一座小山與將山相連,名叫圍山,山上有三層圍垣墻。據(jù)說是清末為了躲避土匪的騷擾,集資修建。至今尚有斷垣殘壁存留。將山
村東南有將山、旗山、習武山三山相連。三座山的名字各有來歷。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兵賊之后,帶領(lǐng)殘部退入萊蕪境內(nèi)。發(fā)現(xiàn)萊蕪南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遂定為暫時營寨。營寨南、北、東,各有一座山,處于南面的那座被選定為點將臺,因此稱為點將山,后簡稱將山。習武山
習武山是春秋時柳展雄習武練兵的場所。位于北面,山頂平坦,東西狹長。后當?shù)厝艘蜃x音傳訛,讀成十五山,沿用至今。習武山山前最陡峭的石崖下面有兩個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內(nèi)面積一大一小。大的名叫“遠塵洞”。小的名叫“修真洞”。“遠塵洞”是習武山山前石崖下面的石洞。有內(nèi)洞外洞。外洞面積30平方米,內(nèi)洞較小只容一個人低頭鉆入,向里很深。據(jù)傳說能通東海。早年間從里向外流水潺潺。洞中有神像數(shù)座。明清兩代香火旺盛,洞內(nèi)、洞外有多處字跡,詳細記錄了山洞的修建情況?!斑h塵洞”曾經(jīng)整修過3次,整修主持人資金來源,均鐫刻在洞內(nèi)、洞外的石碑上?!靶拚娑础蔽恢迷凇斑h塵洞”西邊20米處,洞內(nèi)面積2平方米。向里有兩個小洞,洞口很小,容不下人。洞口石壁上寫有“修真洞”三個字。從洞名的稱呼看來,該二洞的沿用,可能系道家所為。路過“遠塵洞”向西200米處,有一個奇異的“石盆”,此盆,盆口不大,但盆水始終滿盈,容水10升左右,旱天不減,澇天不溢,若把水取走,不長時間水又滿了,平時看不到水的流動,令人稱奇。周圍幾座山上的鳥獸,以此水生存。石盆上方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石泉圣水”。
旗山
位于東面的山,山高峰尖適于豎旗,后來人稱旗山。山頂有一棵古柏,樹冠呈傘狀,遠遠望去異常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