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描述

1984 Cladophlebis hetromarginata,陳芬等,頁 44,圖版 14,圖 1~3;圖版18,圖3;插圖9

形態(tài)描述

羽片互生,常以60°~70°,甚至近 90°夾角伸出,排列比較緊密,下部不同程度地覆蓋。羽軸細弱,寬約 1 mm。羽片披針形,一般寬 2~3 cm,長 7~9 cm 或更長,約由 16~18 對小羽片組成。小羽片排列密集,兩側(cè)邊互相接觸,幾乎無間隙,下先出型,互生,伸出角度自羽片基部向頂部,從近直角狀至銳角狀。小羽片鐮刀形,頂端尖銳,有的鈍尖,以整個基部著生,很少收縮或下延,邊緣存在多種型式。全齒型,即同一枚小羽片下部鋸齒狀,上部撕裂成伸長的尖齒或細齒,常見于羽片基部或葉體下部的多數(shù)小羽片;全緣型,存在于小羽片遠離軸和葉體上部的小羽片;分布介于上述兩者之間的多數(shù)僅在小羽片上部或頂部作鋸齒狀或細齒狀。羽片下行基部第一枚小羽片明顯擴大,而且裂缺程度處于最佳狀態(tài),與其同行鄰接的兩枚小羽片相對縮小。中脈下部明顯,較直,至上部與側(cè)脈同等纖柔,并幾經(jīng)波折伸達頂端。側(cè)脈細弱,常 6~8對,以 30°~60°伸出,兩次二歧分叉,每束脈延展到相應(yīng)的裂齒。葉膜甚薄,小羽片周緣有時略向背面彎曲,沿側(cè)脈方向具皺褶。從葉體的下部到上部,軸、羽片和小羽片的大小形態(tài),小羽片裂缺程度及其葉脈的發(fā)育狀況均隨之遞變(陳芬等, 1984) 。

時代產(chǎn)地:

北京西山大臺;下窯坡組;中侏羅世

圖版信息:

圖版 189,圖 4、5

數(shù)據(jù)來源:

中國化石蕨類植物( 2010),頁碼: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