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筴,漢語詞語,見“杖策”[1],意思是拄杖;執(zhí)馬鞭,謂策馬而行。[2]

中文名

杖筴

釋義

拄杖;執(zhí)馬鞭。謂策馬而行;謂追隨;順從。

拼音

zhàng cè

引證解釋

1.?拄杖。

《莊子·讓王》:“﹝大王亶父﹞因杖筴而去,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岐山之下?!?/p>

成玄英疏:“因拄杖而去?!?/p>

唐·杜甫《別常徵君》詩:“兒扶猶杖策,臥病一秋強。”

明·夏完淳《秋懷》詩之二:“駕舟凌洪波,杖策窮崇山?!?/p>

清·王韜《淞濱瑣話·李延庚》:“生於讀書之暇,杖策出游,信足所至?!?/p>

2.?執(zhí)馬鞭。謂策馬而行。

《后漢書·鄧禹傳》:“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進及於鄴?!?/p>

唐·魏徵《述懷》詩:“杖策謁天子,驅(qū)馬出關(guān)門?!?/p>

明·李夢陽《徐子將適湖湘》詩:“英雄杖策集軍門,金華數(shù)子真絶倫?!?/p>

清·吳偉業(yè)《又詠古》之四:“弱冠拜司徒,杖策功名收。”

3.?謂追隨;順從。

《魏書·張袞傳》:“昔樂毅杖策於燕昭,公達委身於魏武,蓋命世難可期,千載不易遇。”

清·陳夢雷《絕交書》:“逆賊分曹授官……顧乃翻然勃然,忘廉恥之防,循貪冒之見,輕身杖策,其心殆不可問?!?sup class="baike-referenc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