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喜鵲苣苔(學(xué)名:Ornithoboea wildeana),為苦苣苔科喜鵲苣苔屬下的一個(gè)植物種。

中文名

滇桂喜鵲苣苔

拉丁學(xué)名

Ornithoboea wildeana

二名法

Ornithoboea wildean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目

苦苣苔科

喜鵲苣苔屬

命名者及年代

Craib

分布區(qū)域

廣西,云南

形態(tài)特征

滇桂喜鵲苣苔

多年生草本。莖高20-40厘米,與葉柄、花序梗及花梗均被淡褐色長柔毛,下部具稍隆起的落葉痕。葉對生;葉片膜質(zhì),寬卵形,長5-11厘米,寬2.5-10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偏斜,心形,邊緣具整齊的粗圓齒,其上復(fù)有小齒,兩面均被貼伏狀柔毛,下面脈上較密集,側(cè)脈每邊1-9條;葉柄長6-11厘米。聚傘花序2次分枝,頂生和成對腋生,具5-10花;苞片和小苞片線形,長4-7毫米,被柔毛;花梗長1.2-2厘米?;ㄝ嗔哑€狀披針形,長1-1.3厘米,寬2-2.5毫米,頂端長漸尖,全緣,不反折?;ü诘仙?,長約1.5厘米,直徑7毫米,外面疏被短柔毛;筒長7-9毫米,直徑6-7毫米,邊緣具緣毛;上唇2裂,裂片長圓形,長4-6毫米,寬約9毫米,頂端具4個(gè)小圓齒,內(nèi)面無毛,下唇長4.5-7毫米,3裂,裂片近相等,卵圓形,長2-3.5毫米,寬2-2.5毫米,內(nèi)面具淡黃色髯毛。雄蕊2,長約3毫米,無毛,著生于距花冠基部3-3.5毫米處,花絲在上部關(guān)節(jié)處叉分,上方一側(cè)分叉不育,頂端具腺體,下方一側(cè)分叉能育,花藥橢圓形,長約2毫米,2室,頂端匯合;退化雄蕊2,長2-2.5毫米,著生于距花冠基部3-4毫米處。無花盤。子房卵球形,長約3毫米,直徑約1.5毫米,被短柔毛,花柱長約9毫米,為子房的3倍,上部彎曲,被疏短柔毛,柱頭頭狀。蒴果長圓形,長1.5-1.8厘米,直徑3-4毫米,外面被柔毛,螺旋狀卷曲。種子小,卵狀紡錘形,長0.3-0.4毫米,深褐色?;ü?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于海拔320-730米的山地林緣巖石上。

分布范圍

產(chǎn)自廣西西南部、云南南部。泰國西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jià)值

全草民間供藥用,可治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