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八卦是古老的一元四素學說的完美體現(xiàn)。它既包含著道的規(guī)律性,又體現(xiàn)了德性能量的物質性;既蘊藏著象、數(shù)、術,又表達了理、炁(氣)和方位。人們把八卦的八個符號稱之為“無字天書”,把“易術”稱之為“天機”。其有廣大悉備的體系,囊盡“道O”“德一”、太極、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九宮萬象之體用,因此,清朝乾隆欽定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盛贊“《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并非虛言。[1]

《易經》之所以能夠具有這樣廣泛的應用性,在于八卦是以欲相境內的事物來說明色象境內的本質規(guī)律。但是,也正因為這一點,決定了《易經》不是機械思維或者單純的邏輯思維所能夠掌握的,易學是古代幾學的工具,是“玄之有玄”通玄達靈的教科書。在八卦的理解和應用中,最關鍵的是“軟焦”易理思維模式的建立,幾學中幾析法的建樹。

一、軟焦思維是立體系統(tǒng)思維

在分析節(jié)氣與卦象的關系時,需要整體把握,重新建立中國幾學式的軟焦點思維模型。但是,人的意識若想重建幾學軟焦點思維,不僅比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幾學軟焦形成得更慢,更難以穩(wěn)定,而且還會經常遭受到慣性思維的沖擊和破壞。 中國文化式的思維與西方文化式的思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很多人不去研究中國文化,而是專門去吸取西方文化,采用的是意識哲學文化的模型,但是卻又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評判中國古代幾學的軟焦點式思維、全局觀思維、直覺式思維等“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的思維模式,用自己的局部思維去攻擊全局思維,其結論經常讓人哭笑不得。

他們完全不了解中國的經典需要通過修身明德實踐,突破物相束縛制約,進入色象境以后,才能進行正確而全面的解讀。他們讀不懂古書,以片面的后天意識局限性地解經,對中國道德根文化的內容知之甚少,且缺乏誠信與敬畏,用意識哲學文化來生搬硬套西方的文化,對一切問題都使用執(zhí)著型、點狀式、解剖式的方法來進行思考,所以很難豁然開朗地明白中國幾學文化的深邃內涵。

對于東西方文化的運用,深受老子和莊子思想影響的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的事例和觀點,很值得思考和借鑒。194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湯川秀樹,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論基礎上預言了介子的存在。湯川秀樹從五歲起開始誦讀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十三四歲時接觸到老子和莊子的著作,老莊思想對于他的宇宙觀的建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物理學家后的湯川秀樹經常思考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問題,并出版了專著《創(chuàng)造力與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東西方的考察》。

湯川秀樹在分析如何解決新事物與舊有理論之間的矛盾時說:“更常見的情況是,通過找到某種方法來吸取兩種對立理論中的較好的部分,并排除其錯誤的部分,以得出一種新的理論。特別說來,物理學從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的發(fā)展,就是走了這種道路。在這樣的事例中,單靠邏輯學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覺地把握整體,并且洞察到正確的東西?!薄暗牵庇X得把握整體也還不夠?!薄霸谶@里,一個有關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想象力的問題?!薄皩τ诳茖W家來說,想象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薄啊?·····直覺和想象力自行發(fā)展的方式。這兒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類比。類比是這樣一些方式中最具體的一種,它們把那些在一個領域中形成的關系應用到另一種不同的領域中去。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擅長的一個領域。”

湯川秀樹提出的所謂“類比”法,正是中國古代幾學方法論中的目析法、喻析法、辟析法、幾析法中的內容。湯川秀樹最喜歡的書是《莊子》,下面這段文字,充分體現(xiàn)出湯川秀樹從中國慧識悊學文化中獲得了一種非常寶貴的財富,就是軟焦思維:“四五年前,有一天我正在思索基本粒子的問題,當時我完全突然地想起了莊子的一段話。這段話見于《莊子·內篇》最后一部分,現(xiàn)在大體翻譯如下:南方的皇帝叫作條,北方的皇帝叫作忽(“儵shū ”和“忽”這兩個字的意義都是“很快”、“飛跑”的意思,在漢語中這兩個字都表示“一眨眼之間”),中央的皇帝叫作渾沌。有一次南方和北方的兩位皇帝走訪渾沌的領土,會見渾沌。渾沌熱情款待了他們,條和忽商量怎樣才能表示他們的謝意。他們說:“所有的人都有七竅,兩只眼睛,兩只耳朵,一張嘴和兩個鼻孔,他們依靠這七竅來看、聽、吃和呼吸。但是,這位渾沌與眾不同,臉上光溜溜的,沒有七竅。他一定認為沒有七竅是很別扭的。因此,為表示的謝意,不妨給他鑿幾個竅?!本瓦@樣,他們每天為渾沌鑿一個新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比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 為什么我竟然想到這個寓言的呢?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而且,至今已發(fā)現(xiàn)了三十多種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種基本粒子都帶來某種謎一樣的問題。當發(fā)生這種事情的時候,不得不深入一步考慮在這些粒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東西。俺們想達到最基本的物質形式,但是,如果證明物質竟有三十多種的不同形式,那是很尷尬的;更加可能的是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可能是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實上還未分化的某種東西。用所習用的話來說,這種東西也許就是一種“渾沌”。正是當我按這樣的思路考慮問題時,我想起了莊子的寓言。而且,最近我又發(fā)現(xiàn)了莊子寓言的一種新的魅力。我通過把儵和忽看成某種類似基本粒子的東西而自得其樂。只要它們還在自由地到處亂竄,什么事情也不會發(fā)生-直至他們從南到北相遇于渾沌之地,這時就會發(fā)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樣的一個事件?!?/p>

湯川秀樹的這些思考是否有道理呢?西方的科學思維觀最終必會接近中國古代的幾學思維觀,在中國古代道家文化的幾學方法論中,將度、數(shù)、信確立為必須恪守的宇宙法則,時間之數(shù)與空間之度以及能量玄曲波韻動之信,在物相與色象內都發(fā)揮著規(guī)律性的功用。時空分為無相時空和有相時空兩大結構體,無相時空的最高層時空內又分為五太,分別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五個層次。虛無生萬有,化炁分真,“道生之,而德畜之”,太易變而為一,是謂太初,以一炁化三(上炁稱為始,中炁稱為元,下炁稱為玄),又稱之為玄、元、始三炁。而在太始,進入“三生萬物”,復以三炁化九,是為太素。到了太素之時,才是質的始成時期。前面的這四個時空期,又統(tǒng)稱為“無極”界,無極態(tài),無色境。在太素態(tài)之內,炁與質形成,但未分離,故又稱之為混沌。無色境無極態(tài)下的思維觀,才能談得上是幾學立體系統(tǒng)的軟焦思維觀。中國古代幾學思維觀中的喻析法、辟析法,在《莊子》中被大量采用,正是古代圣悊無量慈悲地在意識哲學與慧識悊學之間構建著“想象力”聯(lián)系的管道,具有想象力思維而在喻析法和辟析法內升華,就必然一步踏入色象境內獲得對物相的深刻認知,誕生出奇跡般的創(chuàng)造力.. . . . .。

雖然湯川秀樹不了解中國的修身文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位日本物理學家正是因為具備著想象力,以及對中國古代道學經典的“為學者日益”,也就能夠透過幾學喻析法和辟析法的“管道”路徑,觸發(fā)自己的軟焦思維能力,從而通過對物相時空物理的理論研究,接近質象時空的真理。當然,《莊子》中這個喻析法的故事中所蘊含的慧識悊理,其中南北中的定位,形名的定性,“動生害”的結果,遠非缺乏修身實踐者所能全部解釋而已。

二、建立軟焦易理思維

《易經》集一元四素方法論于一體,在古代幾學方法論中,是通過用易而以喻析、辟析等方法,用欲相境內的事物來說明色象境內的本質規(guī)律。人類生活在物相的欲相境環(huán)境中,處處受到后天認識和經驗思維的局限,因此,只有突破這種物相思維的局限性,以目析法、喻析法、辟析法、幾析法在后天意識與先天慧識之間建立“橋接”式管道,建立軟焦易理思維模式,在有為與無為、物相與質象、后天與先天之間圓融無礙,愚轉智而智識明智,能夠上承于慧識而下啟于意識,方可正確地理解和應用《易經》。

《易經》精微清靜,外用于做人可以培養(yǎng)知幾的智慧,學習了解“玄之有玄”幾學的奧秘;內用于修身可以指導“人法地”,進入“眾眇之門”,進而引領“地法天、天法道”的實踐,使五行五德型之于內易于功成,行之于外則性命雙修相得益彰。常道的學易不是為了全面掌握天機,而僅僅是為了實現(xiàn)“知幾”,掌握“玄之有玄”的幾學,以幾析法為原則應用目析法、喻析法、辟析法。即為了了解事物的初始狀態(tài),采取應有的處理方法,以避免犯重大的錯誤?!兑捉洝飞贤v到“貞兇”,就算“正固”也不排除兇,并不是說按要求做了,一定會是好的結果。而是要認知“玄之有玄”的玄曲波韻動的法則與規(guī)律,掌握其中的脈絡與良性發(fā)展的趨勢。

學易首要的是建立慧識悊學文化的系統(tǒng)觀。例如,立春時的能量卦象是三陽開泰的泰卦。首先要明白,“立”,有開始、協(xié)調與啟動之義,包含著點、線、面、體,以及能量互聯(lián)網(wǎng)的相互交流與作用。對于節(jié)氣與《易經》卦象之間存在的這種道德能量互聯(lián)網(wǎng)的作用,要抓住統(tǒng)馭萬物的“德一”,“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地進行分析,才能夠正確地進行解讀。如果要按照西方那種實驗科學的方式去一項項對號入座,是無法完成解讀的。中國的文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色象境和欲相境這兩境內的內容,既要融之為一爐,用之為一體,又要將其分別獨立開來進行全面調解,才能把握住動態(tài)的全局。否則,就難免發(fā)生《黃帝四經》當中指出的“動有害”的錯誤。其次,需要進行立體思維的訓練。立體思維訓練是個較大的系統(tǒng),包括了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前六識的訓練,是在對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進行正、善、德的訓練,重新開啟無為而為的生理功能的基礎上集約成體,歸納到意識層級中凈化轉化后天陰意識(顯意識),使?jié)撘庾R(陽意識)改變性質而成為顯意識(陰意識)的領導者。這種訓練方法,總體而言就是前六識的軟焦點式的生理功能重建。

特別是眼識的功能恢復非常關鍵,先天眼慧識的重啟與強化穩(wěn)定,需要通過五正色的想象力訓練來達成。有時會發(fā)現(xiàn),在用易理解析事物時,對同一個現(xiàn)象,在不同的前提下會各有側重,這就是因為色象境和欲相境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在解析時首先要全面系統(tǒng)地將范圍拓展開來,然后再作局部化分析,最終才能進行整體運用。運用易理卦象時最為典型,易理萬象,就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和解讀,是從哪一個點的度、數(shù)、信去解析它的能量流動變化。 要想徹底解決思維的局限性問題,建立起軟焦易理思維模式,最根本的是不能被意識哲學文化所束縛,應當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的軟焦點式的生理功能盡快建立起來。當自己擁有了對“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的全面掌握,也就不會出現(xiàn)像莊子所提示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種情況,而是能夠輕松地進入到質象時空中,做到得其一,萬事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