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半蒴苣苔,多年生草本。莖上升,高7—60厘米,不分枝,稍肉質(zhì),無毛,具4—8節(jié),散生紫色小斑點。產(chǎn)廣東北部、廣西和貴州。生于海拔240—1500米林下陰濕石上或溝邊石縫中。

中文名

華南半蒴苣苔

拉丁學(xué)名

Hemiboea follicularis

命名者及年代

C. B. Clarke

分布區(qū)域

廣東,廣西,貴州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華南半蒴苣苔

種拉丁名:Hemiboea follicularis Clarke

種別名:水桐、大降龍草、山竭(廣西)

科中文名:苦苣苔科

科拉丁名:Gesneriaceae

屬中文名:半蒴苣苔屬

屬拉丁名:Hemiboea

海 拔:240-15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中國植物志:69:302

英文植物志:18:301

組中文名:華南半蒴苣苔組

組拉丁名:Sect.Hemiboea

族中文名:長蒴苣苔族

族拉丁名:Trib.Didymocarpeae Endl.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莖上升,高7—60厘米,不分枝,稍肉質(zhì),無毛,具4—8節(jié),散生紫色小斑點。葉對生;葉片稍肉質(zhì),干時草質(zhì),卵狀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多少不相等,兩面無毛,長3—18厘米,寬1.8—8厘米,邊緣具多數(shù)細(xì)鋸齒或波狀淺鈍齒,有時近全緣,上面綠色,背面淡綠色;無石細(xì)胞;側(cè)脈每側(cè)5—9條;葉柄長1—10.5厘米,無毛。聚傘花序假頂生,具7—20余花;總苞球形,直徑約2厘米,無毛,開放時呈壇狀;花梗長1—5毫米,無毛。萼片5,白色,長1—1.1厘米,合生至中部以上,無毛。花冠隱藏于總苞中,白色,長1.5—1.8厘米;筒鐘形,長1.1—1.2厘米,外面無毛,內(nèi)面基部上方3—6毫米處有一毛環(huán),口部直徑?毫米,基部上方直徑3毫米;上唇長4—4.5毫米,2淺裂,裂片半圓形,下唇長5.5—6毫米,3淺裂,裂片半圓形。雄蕊:花絲著生于花冠基部上方5—6毫米處,狹線形,長1—3.5毫米,花藥圓形,長1—2毫米,腹面完全連著;退化雄蕊2,長1—2.5毫米,頂端小頭狀,分離。花盤環(huán)狀,高1毫米。雌蕊長0.9厘米,無毛,花柱短于子房,柱頭頭狀。蒴果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1.5)厘米,稍彎曲,寬3—4毫米,無毛?;ㄆ?—8月,果期9—11月。

醫(yī)學(xué)用途

全草藥用,治咳嗽、肺炎、跌打損傷和骨折等。

產(chǎn)地分布

產(chǎn)廣東北部、廣西和貴州。生于海拔240—1500米林下陰濕石上或溝邊石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