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嶼雙忠行祠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張巡、許遠而建造的。唐朝“安史之亂”時,任河南節(jié)度副使的名將張巡和任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的許遠,奉命死守睢陽,至德二年(757)因糧盡援絕,雙雙殉難。睢陽人感戴張、許二公的忠君愛國精神,建“雙忠廟”以紀念。睢陽與潮陽相隔何止數(shù)千里,何以潮陽人崇祀雙忠呢?相傳在南宋熙寧十年(1077),時任潮州郡軍校的鐘英(潮陽人)護送方物進京,途經(jīng)睢陽,進謁“雙忠廟”,傳說他夜晚夢見神明告訴他,有神像十二、

銅輥一藏于殿后匱中,“賜爾奉歸潮陽之東山”夢醒時前往查看,果然驗證。鐘英進京辦事完畢,回程路經(jīng)睢陽,即取神像和銅輥,歸潮后即在東山建祠祭祀,名曰“靈威廟”。因為是祭祀張巡、許遠二公,后人又叫“雙忠廟”。張、許二公的精神愈益為后人敬仰,他們的故事也在潮汕大地上廣泛流傳,潮陽各地也隨之建起各處雙忠廟、雙忠行祠,使他們的“忠義”精神更永存于貴嶼人民乃至潮汕人民心中。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推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頌揚二公的“忠義”精神顯得更具時代特色。

貴嶼雙忠行祠歷史悠久,建筑型制獨特,藝術特點突出,歷史文化積淀深厚。這對研究潮汕古建筑和民俗文化,尤其是“雙忠文化”具有一定價值。

地理位置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貴嶼鎮(zhèn)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710平方米

著名景點

石刻、碑文、石雕

地理位置

雙忠行祠

貴嶼雙忠行祠,位于貴嶼鎮(zhèn)“西門橋內(nèi)”北林鄉(xiāng)中,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為祭祀張巡、許遠而建,明弘治己酉年(1489)擴建,清乾隆庚辰年(1760)重修。該古祠坐北向南,面闊12.2米、進深34.4米,為三開間三進一天井一拜亭布局,拜亭兩側(cè)有龍虎井,中廳西側(cè)連厝包。占地面積710平方米,建筑面積658平方米。屋頂采用嵌瓷裝飾人物、花卉。祠內(nèi)保存清乾隆庚辰年碑文及清同治石刻楹聯(lián)。建筑格局保留基本完整,建筑結構特點突出,具有抗風、抗震、防火等功能。現(xiàn)已被列為汕頭市文化保護單位。

文物

雙忠信俗

貴嶼雙忠信俗文化始于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貴嶼鎮(zhèn)都會舉行一連三天的傳統(tǒng)“春游”活動,其中最熱鬧的當屬“街路棚”藝術展覽。這是明代國舅陳北科年老歸梓后,倡導模仿蘇杭廟會格局而舉辦的書畫展覽,為每年農(nóng)歷二月雙忠公神游增添景致?,F(xiàn)今貴嶼雙忠信俗已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元天歷己巳年(1329)由貴嶼當?shù)剜l(xiāng)民捐建,為木結構;

明弘治己酉年(1489)雙忠行祠改建擴建,立像并添置唐狀元鐘景其及四位夫人媽,護法爺;

清同治癸亥年(1863)重修,并將大門等改為石結構,其格局規(guī)模與現(xiàn)在相同;

1955年下半年,改為區(qū)公所、鄉(xiāng)公所辦公地址;

1958年后改為木器社;

1988年由旅外僑胞倡議重修,于當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九日舉行重光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