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gmarAlzbeta 色彩:

基本概況

名稱:瑪茹胥佳的星期五

外文名稱:...a pozdravuji vlastovky

更多中文片名:把我的愛給燕子、捷克女英雄的日記

更多外文片名:And Give My Love to the Swallows.....(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導演:亞羅米爾·伊雷什 Jaromil Jires

編?。簛喠_米爾·伊雷什 Jaromil Jires

主演:

Dagmar Bláhová ....Julinka

Alzbeta Frejková ....Mrs. Sternetská

Václav Helsus ....Julek

攝影 Cinematography:Jan Curík

影片類型:劇情

片長:Czechoslovakia:86分鐘

國家/地區(qū):捷克斯洛伐克

對白語言:捷克語

色彩:彩色

混音:單聲道

級別:Sweden:11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上映:1972年

劇情:

這是一個關于為了未來和幸福而獻身的故事。根據捷克二戰(zhàn)抗戰(zhàn)女英雄瑪茹胥佳·庫德日科娃(Maruska Kuderikova)的真人真事改編的人物傳記片。她在二戰(zhàn)期間是捷克秘密抵抗組織的成員,后來因為參加抵抗運動被傀儡政權逮捕,以叛國罪判處她的死刑。在獄中,她在等待行刑的日子里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日記,影片就是根據她的日記改編而成。

幕后制作:

捷克新浪潮名將杰若米·伊瑞斯(《玩笑》、《瓦萊麗和她奇跡的一周》)的代表作品。導演以兩種色調反映她身處的世界,監(jiān)獄里的陰森的暗綠色調和戰(zhàn)前家鄉(xiāng)明麗的陽光形成反差。電影里一些鏡頭給人印象深刻,導演用少女注視火車站更替德文站名的鏡頭表現了英、法用出賣捷克的《慕尼黑協(xié)定》帶來的后果,而片子里幾個德軍玩弄小狗的鏡頭說明了捷克的地位,而在捷克少女的出游歌聲被德軍鳴槍聲打斷,背景里廣袤的土地和少女的群像寓意著這片土地的歸屬,這些對比強烈的鏡頭表明了導演的立場,對于祖國的熱愛和對于侵略者的憤慨。

同樣,導演以墻上的反法西斯標語表明了捷克人民不屈服于德國侵略軍并吞的決心。這部記錄為理想赴死的電影沒有一絲悲苦情緒,在她的臉上觀眾看到的是抵抗者對于祖國的愛和對于死神的蔑視,她拒絕懺悔的鏡頭讓我們想起了伏尼契的著名小說《牛虻》的結局,而最為難得的她一個纖弱、美麗的女孩竟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勇氣和力量。

在她信仰的選擇上,電影以她和獄友的對話看到了她對于事業(yè)視死如歸的決心,通過革命者就義的鏡頭反襯她的堅定。本片有個意味深長的鏡頭在父母探監(jiān)的戲里前景里監(jiān)獄的鐵絲網表明了他們同樣處在不自由的狀態(tài)下,無聲控訴著德國人的侵略本質。

在行刑時刻跟拍鏡頭緩緩推進。她親吻著每一個一同赴死的抵抗戰(zhàn)士,這個場面和她的旁白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了理想主義者信仰的堅定和忠貞,電影在黑白畫面的瑪茹胥佳的臉部特寫定格結束,她剛毅而美麗的臉龐將永遠為觀眾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