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歷史上,天津早期的橋梁大都是木橋或石橋。當時一些較大河流如海河、南運河、子牙河、北運河等都是依靠渡船來連接兩岸交通。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在現今的紅橋區(qū)西沽,天津修建了最早的浮橋。天津的浮橋大多是用木船連綴而成,有船經過則開橋,船過以后則閉橋使人車通行;浮橋的引橋及搭板也是木結構,能適應海河每日潮差的變化。此后,東浮橋、鹽關浮橋、院門口浮橋、北大關浮橋、大紅橋浮橋、大伙巷浮橋等相繼建立。而“浮梁馳渡”也成為清朝時“天津八景”之一。[1]
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津的第一座鋼結構大橋大紅橋建成,在今后的百余年間成為周邊的地標,天津市的紅橋區(qū)也因此得名。1888年,天津第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在直隸總督行館前的南運河上建成,取名金華橋。這座橋也是我國最早的開啟式鋼橋。1906年,由天津與奧地利、意大利租界領事署及電車公司合資修建的金湯橋在海河上建成。它中孔作水平旋轉,成為啟閉式橋梁中的一個新品種。1926年,在老龍頭火車站旁新建了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因為當時該橋處在各國租界地之內,所以被稱為萬國橋。此后,這座橋又先后被改稱為中正橋和解放橋,是現今全中國舊鋼橋中唯一還能開啟的橋。1985年,海門大橋成為中國第一座最大的垂直提升式鋼結構跨河大橋。天津近代開埠之后由于租界的建設,使得天津擁有了一些西方開啟式鋼橋如吊旋的解放橋、金鋼橋,平轉的金湯橋,平拖的金華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幾乎全國的開合橋都集中在天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天津的橋梁建設快速發(fā)展,而且每座橋都有不同的風格與樣式,有“一橋一景”的美譽。
目前,在天津市區(qū)海河干流之上的橋梁有金鋼橋、獅子林橋、金湯橋、進步橋、北安橋、大沽橋、解放橋、赤峰橋、金匯橋、大光明橋、金阜橋、直沽橋、海津大橋等,市區(qū)內跨越海河主要支流子牙河還有河北大街立交橋和永樂橋兩座大型橋梁。在濱海新區(qū)海河上的橋梁有濱海大橋、海門大橋、海河開啟橋、海河大橋、南疆公路大橋等。其中,永樂橋上的天津之眼摩天輪是世界上唯一的橋上摩天輪;作為歷史文物的金湯橋和解放橋在節(jié)假日會不定期地向市民和游客展示性開啟;2006年大沽橋榮獲世界著名橋梁大獎——尤金·菲戈獎。
綜合改造開發(fā)2002年底天津市政府通過了《天津海河綜合改造開發(fā)總體規(guī)劃》,擬將海河建成獨具特色的服務型經濟帶、景觀帶和文化帶,使其不僅具有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等功能,更具備旅游、休閑和發(fā)展服務業(yè)的功能。海河綜合改造開發(fā)項目包括規(guī)劃設計、景觀設計、堤岸改造、橋梁改造、建筑保護與設計等內容,而橋梁的建設、改造和夜景照明是海河綜合開發(fā)工程的一個重要的項目。自2002年開發(fā)海河至今,現在天津市中心城區(qū)形成了海河景觀照明“魚骨形”結構,即以海河及其延長線景觀照明構成天津夜景照明的主軸線,并由軸線通過道路界面發(fā)散為呈“魚骨形”交叉結構的主軸照明格局。每一座橋都是夜景的交叉節(jié)點,以橋梁為代表之一的海河夜景已經成為天津市重點的旅游線路,并成為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等重大活動的招待來賓的旅游項目。
各橋列表名稱 | 建造時間 | 周邊地標 | 風格 | 連接道路 | 備注 |
河北大街立交橋 | 2008年 | 天津西站 天石舫 | 環(huán)形鋼塔斜拉橋 | 河北大街 | 跨海河支流子牙河,海河游船旅游線路的最上游 |
永樂橋 | 2008年 | 大悲禪院 | 摩天輪 | 三條石大街 | 位于海河交匯處,跨海河支流子牙河,橋上建有天津之眼摩天輪 |
金鋼橋 | 1924年初建 1996年重建 | 大胡同 | 雙層鋼鐵拱橋 | 中山路 大胡同 | 新橋為雙層拱橋;舊橋鋼材建成舊金剛橋模型作為金剛橋紀念碑,放置在橋下的金剛公園內 |
獅子林橋 | 1954年初建 1974年重建 | 望海樓教堂古文化街 | 鋼筋混凝土橋 | 通北路 獅子林大街 | 橋上總有184個獅子雕像 |
金湯橋 | 1730年初建 1906年改建 | 古文化街 奧式風情區(qū) | 扭轉式開啟橋 | 行人通行、觀光 |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輔建引橋節(jié)假日期間,向市民展示性開啟 |
展開表格本列表依據《天津海河綜合改造開發(fā)總體規(guī)劃》和海河從上游到下游的順序依次排列(不包括已拆除或規(guī)劃中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