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故事法是心理學家采用的研究兒童道德判斷水平的一種方法,要求個體考慮是非價值并做出困難的決策,但又不可能圓滿解決的假設性情境。它們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兩難情境,讓被試者對進退兩難的道德問題做出回答,從而研究不同文化、階層、年齡的人在道德認識、道德標準、道德判斷上的特點和規(guī)律。

中文名

兩難故事法

拼音

liǎngnángùshìfǎ

術(shù)語類別

心理學

提出者

科爾伯格

應用范圍

發(fā)展心理學

介紹

兩難故事法是心理學家采用的研究兒童道德判斷水平的一種方法,其要求個體考慮是非價值并做出困難的決策。最早科爾伯格編制了9個道德兩難故事,讓被試者評價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其中以“海因茲偷藥”故事最為有名,不僅要求兒童回答是非,還要講出依據(jù)。根據(jù)被試者的回答,對兒童的道德水平進行劃分,并把這一水平的劃分作為量表,用來測試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水平。

應用

兩難故事測驗本來是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兒童和青少年道德認知發(fā)展模式的一種研究方法,常被人力資源管理者在招聘選拔中用于對人才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

科爾伯格兩難故事測驗采用9個道德價值上互有沖突的兩難故事,讓被試者在兩難推論中作出是非、善惡的判斷并說明理由,科爾伯格對被試的陳述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分出30個不同的道德觀念維度,如是非觀念、權(quán)利義務觀念、責任觀念、賞罰觀念、道德動機與行為后果等等。

故事

科爾伯格使用的一系列兩難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癥,生命垂危。醫(y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發(fā)明的鐳。制造這種藥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鐳,而這點藥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藥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fā)明此藥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

講完這個故事,主試就向被試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為什么應該?為什么不應該?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么?等等。兒童對科爾伯格所編制的兩難故事中的問題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茽柌裾嬲P(guān)心的不是兒童做出哪一種回答,而是兒童證明其回答時提出的理由。因為在科爾伯格看來,兒童提出的理由(即兒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據(jù)其內(nèi)部邏輯結(jié)構(gòu)而來的,所以,根據(jù)兒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確定出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

科爾伯格采用縱向法,連續(xù)測量記錄72個10--26歲男孩的道德判斷,達10年之久。此后又將研究結(jié)果推廣到世界各國去驗證。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關(guān)于兒童道德判斷發(fā)展分為3個水平6個階段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