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谷泥礱是用竹篾制成上下兩個框架,上框串過一段木制的大橫串,兩邊伸出框外作礱手,正中有軸孔,兩頭也有孔可搭上礱臂推磨。還有一支礱臂是用八十度角的勾形的樹丫小干制成,約半丈長,鉤處約一尺長,鉤端直釘入指粗鐵桿,留寸多于外面并釘上鐵圈。石臼后面是一個小方形的坑,約尺半深寬和兩尺長,兩邊樹上有半孔凹進的矮石,露出外面約一尺,可套上木碓。

別名

碓間

背景

以前城鎮(zhèn)鄉(xiāng)村沒有機械碾米

作用

磨谷、春米

正文

以前城鎮(zhèn)鄉(xiāng)村沒有機械碾米,老百姓要自己磨谷、春米,所以,每個院落都要購置磨谷的泥礱和建造舂米的碓臼。竹框再用粘泥粘成漏斗狀,并以竹片作半螺旋狀有規(guī)律地釘入泥中,成為磨齒。下一個竹框架下面枕著十字形的方木段,中間樹著一根堅實的圓木作直軸,框里也是用泥土填滿并用竹片直釘下作磨齒。還磨時可套上礱手的孔。礱臂的另一端是接上一根橫木,并有斜木把橫木緊接在直木上。橫木兩端套上麻繩,系于高處(如屋梁或榕樹椏干),將曬干的谷子一兩箕倒入漏斗狀的礱上半部中,人力推礱轉(zhuǎn),就把谷殼磨脫,一箕一箕的磨,一擔(dān)谷子不一會就磨好了,再用風(fēng)柜吹去谷殼,再篩一篩,便是糙米了。土礱不用時,放于屋角,用時搬出。有的院落有小廳作磨谷礱間,有的則在庭院中找一處場地推磨,磨后將礱抬回。

糙米還要舂成白米,就要到石臼舂。大石臼是固定在地里,外面以灰打個半斜的地面。木碓是用一堅實的樹干做成,約四、五尺長,削成五、六寸見方,尾部稍寬稍薄,前面鑿大孔裝上一段圓木約半尺直徑和尺余長,上面用木楔楔緊,下部用鐵圈圈緊并在木口釘上鐵片作齒。舂米時將碓安放于臼上,橫木架在石上孔套,滴油滑潤,并在碓頭系上一條大繩,人站在坑后高處,一腳踏著碓尾,一手拉住碓繩,碓便高昂起來。臼里放進糙米,人用力將碓踏上又放下去,輪番舂著,一次的米量為“一臼米” (約一斗多),舂后再篩去細糠,才成為白米,才可以煮飯。如果是舂米粉,也是在這里將米舂成粉末,這種碓臼,院落中普遍都有,有的是建于檐下,有的是在院旁瓦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