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簡介

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產(chǎn)于福建省永春縣。玉斗鎮(zhèn)地處永春縣西南部,是永春縣的重要產(chǎn)茶區(qū)。該鎮(zhèn)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達1680mm,年平均氣溫19.5℃,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山地土壤以紅壤為主,PH值在4.5—6.5之間,有機質含量豐富,特別適合永春佛手茶的生長。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主產(chǎn)于福建永春縣蘇坑、玉斗和桂洋等鄉(xiāng)鎮(zhèn)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處。乃佛手品種茶樹梢制成, 是福建烏龍茶中風味獨特的名品。

永春佛手茶(圖1)
永春佛手茶永春佛手茶,產(chǎn)于著名烏龍茶主產(chǎn)基地——福建省永春縣,又名香櫞種、雪梨,系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因其葉大如掌、形似香櫞柑,始種于佛寺,故稱佛手。在民間俗語,“茶佛一味”,蓋始于佛手茶。品種分類

永春佛手茶(圖2)
佛手茶樹品種有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以春芽顏色區(qū)分),以紅芽為佳。鮮葉大的如掌,橢圓形,葉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開采,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佛手茶成品特征茶條緊結肥壯,卷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沖泡時馥郁幽芳,冉冉飄逸,就像屋里擺著幾顆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發(fā)出來的綿綿幽香沁人心腑。
佛手本是柑桔屬中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 茶葉以佛手命名,不僅因為它的葉片和佛手柑的葉子極為相似,而且因為制出的干毛茶,沖泡后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永春佛手始于北宋, 相傳是安溪縣騎虎巖寺一和尚,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jīng)過精心培植而成。其法傳授給永春縣獅峰巖寺的師弟, 附近的茶農(nóng)競相引種至今。清光緒年間,縣城桃東就有峰圃茶莊,在百齒山上開辟成片茶園種植佛手。清康熙貢士李射策在《獅峰茶詩》有贊佛手茶詩句:“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嘗來忽羨仙?!比珖舜蟪N瘯蔽瘑T長周谷城先生亦為之題贈“永春名茶”條幅。
植物形態(tài)
永春佛手茶樹屬大葉型灌木,因其樹勢開展,葉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其中以紅芽佛手為佳。茶樹樹冠高大,鮮葉大如掌,呈橢圓形,尖端較鈍,主脈彎曲,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質地柔軟,葉色黃綠油光,葉緣鋸齒稀疏。
名茶特點

永春佛手茶(圖3)
佛手常年不開花、不結果,屬典型的無性繁殖茶種,適應性廣,抗逆性較強,一芽三葉嫩梢平均重1.5克,為一般適制烏龍茶品種的1.3-2倍,單產(chǎn)高。佛手茶樹屬灌木型,中芽種,分枝稀疏,枝條細軟如蔓,披張到地,葉大,呈橢圓形,大的如掌,多水平著生,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主脈彎曲,葉緣鋸齒稀疏,缺刻較不明顯,葉色黃綠油光,葉緣略向背。據(jù)國內外專家鑒定,佛手茶是烏龍茶中最為古老的茶種,其葉大如掌、形似香櫞柑,始種于佛寺,故稱佛手。在民間俗語,“茶佛一味”,蓋始于佛手茶。佛手品種分為紅芽佛手和綠芽佛手兩種,紅芽佛手樹姿較披張,嫩芽紫紅色;綠芽佛手樹姿稍直立,嫩芽淡綠色。采制工藝

永春佛手茶(圖5)
永春佛手全年分四季采制。春茶在4月中旬-5月中旬;夏茶在6月上旬-6月下旬;暑茶在7月上旬-8月下旬;秋茶在9月以后。各季產(chǎn)量占全年產(chǎn)量比重,春茶為40%,夏、暑、秋茶各占20%。制茶原料采摘標準是在新梢展開四至五葉,頂芽形成駐芽時采下二、三葉。一般是午后采摘,傍晚付制。佛手茶的制造與一般烏龍茶相同,不過針對佛手葉面角質層薄,氣孔大而分布稀,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較強的特點,在正常溫濕條件下曬青宜輕不宜重,搖青時間和攤置厚度不宜過長過厚。發(fā)醇適度、香氣達到高峰時,即行高溫殺青。殺青葉經(jīng)過揉捻、初烘、初包揉后,針對佛手葉張大的特點,復烘復包揉三次或三次以上,較一般烏龍茶次數(shù)為多,使茶條卷結成干(蝦干)狀。一般優(yōu)質佛手常在連續(xù)晴朗天3-4天后,微有北風,青間溫度24℃左右,相對濕度75%左右的條件下制成。審評技術
審評方法使用茶具:白色陶瓷有蓋的杯(審評杯)90ml、審評碗110ml、評茶盤20×24×5cm、葉底盤、湯匙等。
洗滌加溫茶具:用溫開水沖洗要沖泡和飲用的茶具。
取茶樣看外形(茶時‘的外形與色澤):扦取具代表性永春佛手茶樣5—6克于沖泡杯(審評杯)中;察看茶葉的外形是否緊結,色澤是否砂綠油潤。外形干看以條索、色澤為主,整碎、凈度為輔。
沖泡與審評內質(香氣、湯色、滋味、葉底):
以100℃開水沖泡。
先刮沫:以杯蓋刮除浮在杯上的茶沫,沖洗干凈,再蓋上杯蓋。
審評內質第一泡:沖泡后l一1.5分鐘后聞杯蓋香,看品種香氣是否純正,何種香型,永春佛手品種特征(香椽香等)是否明顯;約2分鐘時,倒出茶湯于審評碗中,看其湯水是否金黃清澈;湯水是否純正醇厚回甘,香氣是否與杯蓋一致,是否有永春佛手的品種特征。
第二泡:以第一泡同樣的方法沖泡。2分鐘時聞其杯盞香,與前次比較,看香氣是否一致,判斷香氣的強弱程度。3分鐘時倒出湯水,看其湯水色澤及湯水的香氣、醇厚、回甘程度。
第三泡:與前兩次沖泡方法基本一致。3分鐘時,聞其杯蓋香,與前兩次香氣比較,判斷其香氣的強弱純正程度。4分鐘后,倒出湯水,看其色澤,品其湯水的,與前兩次比較香氣、醇厚回甘情況,以判斷耐泡程度。
有需要進一步審評可以同樣方法繼續(xù)沖泡、審評其香氣滋味。審評滋味后,先嗅葉底余香,再將茶葉倒入裝滿清水的白色搪瓷盤中評葉底。
審評特點嗅香氣:沖泡后,用拇指、食指、中指將杯蓋豎起移至鼻端,深吸嗅香。香氣以其品種的花果香、清香、濃強持久且耐泡為佳;品種香弱的為次;香氣粗短、濃香持久且耐泡為佳;品種香弱的欠佳;如帶有煙、焦、霉、水悶氣、日曬氣、油氣等為劣品。嗅香氣應熱嗅、溫嗅、冷嗅相結合。第一泡判別茶葉中的異氣味和香型,第二泡判別香氣的濃淡、強弱,第三泡判別香氣的持久性。
看湯色:嗅香氣之后,立即將茶湯傾倒入審評碗中,然后趁熱辨別茶湯的顏色、深淺、明暗、渾濁等。永春佛手茶湯色一般要求橙黃或淺金黃,以明亮清澈為上品,暗淡混濁為次品。一般米說,容茶湯也以金黃色為佳,夏茶以橙黃色為好,秋茶以淺橙黃色為好。永春佛手茶湯色以淺金黃色為佳。
嘗滋味:看湯色的同時或之后嘗滋味。嘗滋味要趁熱(45.50℃)時最為準確。用茶匙舀取適量茶湯吮入口中,用舌頭在口腔內循環(huán)打轉,邊打轉邊吸氣,使舌部味蕾充分感受,作出相心的綜合反應。舌頭各部位對味覺分工不同,舌尖辨甜味,舌兩側辨咸酸。舌心辨鮮澀,舌根辨苦味,咽喉與鼻腔相通,亦可辨香氣。茶湯在口中打轉不宜過久,以免舌頭失敏感性。審評滋味是品嘗茶湯滋味的濃淡、醇厚、鮮澀、甘甜、鮮爽、青臭味、刺激性,辨別茶湯中香味有否異味及茶葉火候等。茶湯入口,有一股芬香,過喉甘滑、醇厚、鮮爽、回甘為上品。第一泡滋味濃度大,先辨別有否雜異味、品種味;第二泡滋味最好,品種特征更明顯,對辨別鮮爽度、醇厚度、韻味、回甘有利,是判定級別的依據(jù);第三泡辨別茶葉耐泡性、持久性,以及與第一、二泡的滋味是否基本一致。永眷佛手茶滋味要求“醇厚圓滑無異味,青臭薔澀非上品,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潤韻無窮”。
評葉底:先嗅葉底余香,用右下將審評審杯倒翻,左手持杯蓋半蓋著杯面,移至鼻端深吸嗅香。然后將茶渣倒入裝有清水的葉底盤中,用湯匙翻動葉片鑒別。葉底主要觀察:
1、嫩度:葉了的柔軟肥厚程度,具彈性還是硬挺:
2、勻整度、斷碎牢:
3、葉色;
4、紅邊紅點分布情況,是鮮紅色還足褐紅色;
5、品種純度、有無品種混雜。永春佛手茶葉底以肥厚、柔軟、明亮、色澤一致、綠葉紅邊、勻整、純正者為佳。
審評標準評分標準:①干看外形:外形10分,色澤10分;②濕看內質:香氣35分,滋味35分,葉底10分。茶葉外形的凈度和湯色僅供評分參考。一般:審評的評分在80分以上者為優(yōu)質永春佛手茶。
歷史溯源
相傳很久以前,閩南騎虎巖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發(fā)奇想:佛手柑(又稱香櫞果)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的香味該多好哇!于是他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jīng)精心培植,終獲成功,這位和尚高興之余,把這種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間傳授給永春師弟,附近茶農(nóng)競相引種得以普及,有文字記載:“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佛手茶因此而得名。永春縣山清水秀,朝霧夕嵐,泉甘土赤,所生產(chǎn)的佛手茶質量歷來為本類茶葉之極品,為別于其他地區(qū)的佛手茶,故稱“永春佛手”。
產(chǎn)業(yè)發(fā)展

永春佛手茶茶園
永春佛手是中國名、優(yōu)、特茶樹品種,1985年,永春縣被中國國家茶葉發(fā)展基金會定為佛手茶出口產(chǎn)品生產(chǎn)基地。目前,永春佛手茶的栽培面積4.2萬多畝,占全縣茶園總面積的38.6%,年產(chǎn)量3500多噸,占全縣總產(chǎn)量的47.2%。永春佛手茶品質優(yōu)異,獨具保健功效,深受專家贊賞和消費者青睞,成為名貴茶飲。自1985年榮獲部優(yōu)產(chǎn)品以來,在全國、全省各種重大茶葉品評活動中屢獲桂冠,曾獲得了第三屆中國農(nóng)業(yè)博覽會名牌產(chǎn)品、福建省名茶、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金獎、中國新品名茶博覽會茶王賽金獎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五星茶王、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中國精品名茶金獎、中國(福建)國際茶博覽會茶王。近年來,永春縣重視抓好永春佛手的產(chǎn)業(yè)化、標準化生產(chǎn),與福建農(nóng)林大學、福建中醫(yī)學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等高校建立了“產(chǎn)學研、農(nóng)科貿(mào)的協(xié)作關系,建設了一批無公害生產(chǎn)基地,先后有玉斗八一茶場、海堤生態(tài)科技園、莉芳茶廠、橫口鄉(xiāng)金山寨茶場、東關北硿茶場等11家茶葉生產(chǎn)企業(yè)獲得有機茶、綠色食品和無公害標志使用權,涌現(xiàn)了松鶴牌、莉芳牌、永鵬牌、萬品春、玉佛山、津源春、寶貓牌等10多個知名茶葉品牌,產(chǎn)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
2006年11月,永春佛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永春縣組織起草的永春佛手國家標準草案已在2007年6月1日通過了國家專家組的審定,該標準申報作為永春佛手的國家標準。這將成為永春佛手將來的產(chǎn)業(yè)化、標準化生產(chǎn)新的里程碑,為永春佛手成為中國茶葉的知名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栽培技術
園地建設
永春佛手茶(圖6)
園地建設十分強調水土保持及水利設施的建設。從本地茶葉生產(chǎn)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茶園建設主要是集中連片,建園方式以水平梯層茶園為主。水平梯層注重建設等高線的修梯原則,畦面要平衡,防止水土沖刷,一般隨彎隨勢,采取表土回溝,質量較高的深墾60cm。定植技術茶園的建設應在重視生態(tài)平衡,不破壞自然資源,水土保持,從本地的茶葉生產(chǎn)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集中建設好茶葉生產(chǎn)基地,使其適當集中連片,便于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更有利于集中設廠加工,提高茶葉質量。茶葉的建設還應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并逐步實現(xiàn)茶樹良種化、茶區(qū)園林化,茶園水利化,栽培科學化。
1、茶樹良種化:結合當?shù)貙嶋H生產(chǎn)茶類,生態(tài)條件等確定純正不受污染的品種,健壯的高產(chǎn)、優(yōu)質、抗病蟲害的佛手茶苗進行栽培。
2、茶區(qū)園林化:要因地制宜,全面規(guī)劃,要以治理水土為中心實行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實現(xiàn)園林區(qū)域化,專業(yè)化。
3、茶園水利化:建園應不過量破壞植被,有利于保持水土,要廣辟水源,建好茶園排灌設施,水源應符合部頒標準,不受污染并做到旱季能灌,澇季能排。
4、栽培科學化:要求合理密植,重施有機肥(農(nóng)家肥為主),輔以化肥(復合肥、尿素等),正確運用采剪技術,掌握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加強檢疫和預測預報,采用植保方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
(1)氣候條件:佛手茶樹對氣候條件的要求是,喜歡溫暖濕潤地段,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上,活動積溫在3500℃以上的地域大氣濕度以80%左右最好,不低于60%,年降水在1000mm以上。
(2)土壤條件:佛手茶樹喜歡酸性土壤,PH值4.0—6.5之間,玉斗鎮(zhèn)境內均屬紅壤微酸性土壤,非常適合佛手茶的種植,但土壤中游離酸鈣超過1.5%時,對茶樹生長就不利,還有通氣、蓄水、保肥、保溫等方面均應注意對佛手茶樹的影響。
(3)地理條件:茶園宜選擇在海拔450—750m之間,坡度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地方,以10—20°坡地最為理想,坡向選擇座北向南方向較為理想,做到“山頂造林,山腰種茶、山下種糧”的綜合開發(fā)。
(4)梯級茶園的建設:注重建設等高線的修梯原則,畦面要平衡,防止水土沖刷,一般隨彎隨勢,盡量取直便于管理打好基礎,宜采取表土回溝,心土筑岸,將心土挖出外沿筑岸,岸高20cm左右,畦面向內稍傾斜以利于保水、保土、保肥,畦面寬度視坡度而定,一般在1.5—2.5m左右,采取單行或雙行定植,1.5m寬畦面宜定植單行,2m寬畦面宜種植雙行,以提高早封行,早投產(chǎn),株距單行采取0.30—0.35m,雙行采取0.3—0.4m株行距為宜(三角形排列錯開定植)。
(5)茶園畦面心土筑岸,表土回溝時,溝寬與溝深度要適合茶樹的根群發(fā)育,宜拉溝寬0.4m左右,深0.5m左右,以表土雜草回溝,并每畝施以有機肥料(農(nóng)家肥)30—40擔,石灰粉50斤,鈣鎂磷100斤作基肥混和土壤后待種植,選擇在立春—雨水季節(jié)進行定植,佛手株高選擇15—20cm健壯無病蟲害苗木定植,定植后做好稻草等覆蓋,以利提高成活率。
幼樹護理佛手茶苗木的主要繁育方式是扦插苗或壓條苗。苗木移栽定植時期一般選擇在秋季,因此時茶樹地上部分休眠,根系恰逢一個生長高峰,移栽后有利于根系的生長,而且其茶苗萌發(fā)生長也較之于明年春季移栽的為早。采取單行條栽,行距約為150—160cm,穴距25—33cm,每穴定植2—3株,每畝2500—6000株。種植時應施足基肥,一般畝施有機肥2500—5000公斤,磷肥25—50公斤。水分管理是幼齡茶樹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栽植后當年夏季抗旱是保證成活率的一個關鍵時期,對此,除種植時注意適當深栽,以吸收土壤深層水分外,可于夏季來臨前鋪草覆蓋茶園地面,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并調節(jié)土溫。一般可采用農(nóng)作物、秸稈、雜草等鋪蓋,每畝用量約為1500—3000公斤。
管理技術1、佛手茶園的管理,對幼齡茶園的耕除管理不同于多年老年茶園,要注意不能耕除太深,次數(shù)要比較少,耕鋤要結合間作綠肥的播種和撒施肥料同時進行,耕鋤的深度1—2年內宜進行淺耕,耕深8—10cm左右,年耕鋤2—3次,隨著茶園的苗木長勢,耕鋤深度不斷耕深至15—20cm,深耕時距植株15cm以外進行,并注意少傷著根部,同時注意天氣變化,長期干旱天氣不能耕鋤,防止水份散發(fā),提倡草生栽培,刈草鋪園,增加腐殖肥料,以利于疏松土壤。
2、肥水管理:選用腐蝕的廄肥、堆肥、綠肥、餅肥等,提倡年施一次有機肥料,以農(nóng)家肥為主,以提高幼齡茶樹的長勢,從而提高茶樹抗病蟲害的能力,增強葉綠素,葉片肥厚,提高茶葉品質,施用有機肥料不僅能為茶樹提供全面的營養(yǎng),而且肥效期長,可增加或更新土壤要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有化性質和生物活性,輔以化學肥料如復合肥料,尿素等,宜采取薄肥勤施的施肥原則,每2個月撒施一次復合肥料與尿素(比例為2:1搭配),又根據(jù)幼齡茶樹對磷鉀肥需要較多的特點,三要素比例:1—2年生為1:1:1,3—4年生為2:1:1,施肥的數(shù)量1—2年生每畝純氮2—5公斤,2—3年生每畝純氮5—7公斤,3—4年生畝施純氮7—10公斤,施肥量還應按畝植株數(shù)、長勢、土壤及肥管條件而定,隨著茶樹的增長,施肥量逐年適當加大,一般生產(chǎn)100公斤干茶,要補充純氮9公斤,磷4公斤,鉀2.66公斤,氮、磷、鉀的比例為3:2:1??傊┓试瓌t是:要達到經(jīng)濟合理用肥,充分發(fā)揮肥效,一般采取開溝施肥與撒施結合,做到科學施肥,以發(fā)揮最大肥效。
3、定型修剪:應采取低位修剪,矮化樹冠的原則,擴大采摘面積,適當降低高度,可減少分枝層次,有利于茶樹體內水份與養(yǎng)分的運轉,又可減少樹體每年對光合產(chǎn)物的消耗,從而提高茶樹的經(jīng)濟系數(shù),幼齡樹的定型修剪,當年度一般在冬季9—10月份進行,離地面高度30cm剪平,第二年5月份春梢硬化后定型修剪高度40—50cm,9—10月份控制在60cm以內,以后視佛手茶樹的生長速度,疏枝修剪至80cm內定型樹冠,高度一般不超過1m株高。
4、低產(chǎn)茶園改造:針對未老先衰茶樹、重采摘、輕管理的茶園等,樹齡在15年以上,均應采取深修剪直到臺刈、改種(套種)等技術措施,深修剪一般高度掌握在50—60cm,臺刈掌握在離地面20—25cm,由于臺刈都是從根頸部萌發(fā)的枝梢(新梢),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形成整齊的樹冠和健壯的樹勢,在加強肥水管理下,能使茶樹迅速增長,對打造好佛手質量,提高檔次,創(chuàng)效益,爭品牌具有深遠意義,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對樹齡十幾年的中年樹,宜采取深修剪的辦法,重修剪的高度在離地面40—60cm為宜,一般疏剪去茶樹1/3—1/2,要求修剪整齊平整,臺刈與重修剪的時間掌握在春茶采摘后進行。
5、病蟲害防治:本地茶園常見的病蟲害是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茶云紋葉枯病、茶毛蟲、黑刺粉虱、茶蚜、茶小卷葉蛾、茶菜枯病等多種病蟲害,以假眼小綠葉蟬、蚜蟲、粉虱為害最為猖獗,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增施農(nóng)家肥有機質肥的基礎上,增強茶樹的健壯樹冠;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加強預測預報、掌握好防治適期,防治指標,并嚴格按照無公害茶園可使用的農(nóng)藥品種及其安全標準執(zhí)行,降低農(nóng)殘,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天敵數(shù)量,以高效低毒等生物藥劑為主,把病蟲害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并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技術規(guī)范,嚴禁茶園使用除草劑。
耕作制度根據(jù)該地實踐經(jīng)驗每年淺耕削草3次,分別在3、6、9月份進行,深度為5—8cm,這樣即可消除雜草,又有利于防治病蟲害和疏松土壤。秋冬季進行一次深耕,深度為20—30cm,衰老茶園深度可達30—40cm,并結合施用基肥。深耕時距植株15cm以外進行,并注意少傷害根部,同時注意天氣變化,長期干旱天氣不能耕鋤,防止水分散發(fā)。
修剪技術1、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一般一年進行1—2次定型修剪,分別在2、6月進行,分3—4次完成。當茶樹長高30cm,主莖粗達0.3cm以上,并有1—2個分枝時,即可進行第一次修剪,修剪高度以離地15—20cm為度,以后每年定剪一次,第二次定剪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cm,第三次或第四次則分別在其上一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10cm左右。這樣連續(xù)通過3—4次定型修剪,把茶樹骨架控制在50—60cm,連同主莖形成5—6層分枝,在此基礎上結合打頂輕剪,多留少采,進一步培養(yǎng)樹冠和采摘面。
2、成齡茶樹的修剪。青壯齡茶樹每年、隔年或隔2年進行輕修剪1次,一般只修剪綠色嫩梢的一部分或僅達到紅梗部分,以后每次在原有修剪面上提高2cm左右,當輕修剪幾次,茶樹高度過高難以采摘,而且結節(jié)枝形成使育芽力下降時,就需要進行一次深修剪。深修剪即剪去結節(jié)枝,恢復育芽能力,一般深修剪程度約剪去10—15cm,以剪除該節(jié)枝層為度。深修剪后第二年仍進行輕修剪。
3、衰老茶樹的修剪。對于未老先衰茶樹、重采摘、輕管理的茶園等,樹齡在15年以上,均應采取深修剪或臺刈。一般在春茶采摘后進行,深修剪高度離地30—50cm,臺刈掌握在離地面20—25cm。重修剪或臺刈的茶樹一般要留采一年。經(jīng)過一年的留養(yǎng)后,再進行打頂定剪和輕剪等一系列管理技術重建新的樹冠。如玉美村康志亮有一衰老茶園采取重剪結合留養(yǎng)方式。春茶前后重剪高度20—30cm,當年春夏茶留養(yǎng)不采,秋后第一次定剪45—50cm。第二年打頂采,春茶后第二次定剪65—70cm。第三年開始留葉采并每年春茶后輕度修剪,剪平樹冠表面,使高度控制在75—80cm。
施肥技術在茶樹栽培的綜合性農(nóng)業(yè)技術措施中,以施肥效果最為顯著,也以施肥與茶葉品質、產(chǎn)量、成本和效益的關系最為密切。永春佛手茶的施肥應注意根據(jù)佛手茶的品質特征,茶樹各生育期對養(yǎng)分的要求,優(yōu)化施肥技術,努力做到合理施肥,以達到優(yōu)質、增產(chǎn)、樹旺、低成本、高效益的生產(chǎn)效果。
1、N、P、K三要素合理配合。N肥有利于茶葉中含N物質生成,但過量又會使葉綠素含量增加,并抑制茶多酚、糖類等物質的合成,對香氣的形成,滋味的濃鮮爽度和葉色都有影響。而P肥能促進茶多酚和糖分等可溶性物質含量增加。K肥對茶紅素、茶黃素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N、P、K三要素的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佛手茶的品質,據(jù)調查如表1所示分析,N、P、K配比約為2.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