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美宮在城廂鎮(zhèn)磚文村,是明朝天順年間的宮殿。

正文

福美宮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在縣城南部永安里厚?鄉(xiāng)(今城廂鎮(zhèn)磚文村)綠樹成蔭的五美山麓,建有一座道觀,名為福尾宮(又稱福爾宮,后人以閩南方言“美”與“尾”近音而改稱福美宮),崇祀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又稱真武大帝,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后為道教所信奉,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觀中所塑的玄武金身,身穿盔甲,手仗寶劍,腳踏龜蛇,氣派非凡。福美宮觀前有古井一口,水清味甘,久旱不竭。相傳建觀時,鄉(xiāng)人在觀址右前方開井,未料到當井掘至丈許深時,竟然現(xiàn)出一巨石。眾人于無奈之際請求于神。忽聞三劍石聲,巨石從中裂開,汩汩清水噴涌而出。眾人嘩然,皆說井泉為玄武大帝鑿就,因而虔誠地在井沿石上鐫刻“蒼龜圣泉”四字,以志頌揚。福美宮建在“風水”所說的龜穴上,聚天地精華,得山水靈氣,自建成就非常靈應,求者無虛日。清乾隆《安溪縣志》載:“康熙年間,白頭賊蔡寅攻城,里人禱于神,扶乩批示,有‘六橋燒斷無人煙,明日西方失大將’之語。次日,賊斷龍津浮橋十八艘,賊驍將攻城,果中炮死。人服其靈?!?a class="dict" href="/azsoft/x2761371.html">到了明清時期,福美宮玄武大帝更成為鄉(xiāng)人的信奉之神。隨著安溪鄉(xiāng)親入臺開拓而分爐至臺灣、金門等地,先后興建了諸多分廟。而福美宮玄武大帝顯圣臺灣的諸多傳說,又為其籠罩上一片神秘的色彩,并逐漸發(fā)展成為當?shù)厝嗣裥欧畹纳?。據(jù)傳,1968年,時在金門當兵的信徒李煌華,不幸身染重病,多方醫(yī)治無效。一天深夜,已臥床不起的李煌華,忽然夢見一位仙人身穿戰(zhàn)袍,手持藥草,自海峽西岸廈門赤足踏海而來,坐到李煌華床邊道:“汝吃下此藥,即可痊愈?!庇衷诩磳㈦x去之時對李煌華說:“我乃安溪人氏也?!庇嘁粑词?,仙人即駕風而去了。令人稱奇的是,身患重病的李煌華隔日竟不藥而愈,能下床行走了。對此,眾人莫不稱奇,更深為嘆服。然而,此時的安溪福美宮,卻由于明及清開國后崇信佛教,至清末道教的信仰逐漸式微,在風雨侵蝕、久年失修而搖搖欲墜之際,早已于民國24年(1935年)夏,因晉江西溪洪水暴漲而被沖毀,僅存下殘垣斷壁了。福美宮得以重建而重現(xiàn)昔日風采,也出乎世人的意料之外。據(jù)云,那是在1995年10月14日,福美宮在臺灣的分爐伍風堂降壇作法事時,玄武大帝批示,要求眾信徒務必前往福建安溪尋根。是年底,當李煌華等信徒們不辭辛苦、千里迢迢找尋至安溪福美宮觀址時,映入眼簾的僅是坍塌的福美宮遺址之殘墻斷壁。有感神?的恩澤,返臺后的臺灣鄉(xiāng)親發(fā)動伍風堂眾信徒捐資,并于1996年2月在安溪原址動工重建。重建之福美宮,規(guī)模比以前更為壯觀,面闊三間,門內(nèi)進深一間,內(nèi)有聯(lián)曰“福地鐘靈,玄天開圣德;美堂燦彩,上帝顯神威”、“福降神乩,威震清溪平賊寇;美孚圣地,靈通瀛海起風云”。今門前盤龍座獅、麒麟獻瑞;宮內(nèi)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屋頂琉璃寶蓋、騰龍翔鳳,加上四周茂林修竹、山川幽雅,從而成為安溪的又一宗教、旅游勝地。歷經(jīng)滄桑的福美宮印證了安臺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對研究閩臺道教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實物例證。1996年12月30日,福美宮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