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廉若墓位于白云山雙溪別墅后面的青龍崗上,為盧廉若及其妻妾合葬處。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墓碑文刻:“清誥授資政大夫廿一世廉若盧公封夫人盧母陳太夫人合墓”。

中文名

盧廉若墓

建筑用途

埋葬

地理位置

廣州市白云山雙溪別墅后面的青龍崗上

建筑特色

典型清代墓葬

墓主人

盧廉若

墓主人身份

清末民簇富商

現狀

廣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建于

1927年

占地面積

483.5平方米

建筑特色

墓葬雖建于1927年,但整座墓按清代墓葬的形式用花崗石砌筑,為抄手墓,分墳頭、山手、月臺和后土護嶺等部分。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

墓碑文刻:“清誥授資政大夫廿一世廉若盧公封夫人盧母陳太夫人合墓”。山手兩邊立石碑。石碑文:“廿一世庶妣盧母郭氏張氏黃氏孺人墓”,左碑文“廿一世庶妣盧母區(qū)氏陳氏孺人墓”。

民國盧廉若墓坐西北朝東南。由花崗石砌筑。交椅墓。分墳頭、墳山手、月臺、后土護嶺等幾部分。前后總長30.6米,前臺寬15.8米,占地而積約483.5平方米。

該墓依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墳前有三級平臺.兩側立華表、旗桿夾右、石獅、石羊、石馬、石雕文臣武將及抱鼓石。欄桿柱又還雕刻嶺南佳果楊桃、柚子、石榴、佛手等。墳頭用花崗石砌筑成半圓形的石墻,正中最高處,雕刻有祥云涌月,下立一連州青石碑。碑文為“清誥授資政大夫廿一世廉若盧公(誥)封夫人盧母陳太夫人合墓”。碑前有一拜桌。山手分為兩級,為花崗巖石墻,第一級山手兩邊掛榜立石碑,右碑刻“廿一世庶妣盧母郭氏張氏黃氏孺人墓”,左邊碑文刻“廿一世庶批盧母區(qū)氏陳氏孺人墓”。第二級山手兩邊各立一碑,是汪兆鏞為盧廉若撰寫的碑文。墳頭后面倚山勢建有4級護嶺,每級護嶺中間都雕有祥云涌月,最高一級護嶺正中有“盧山后土龍神”碑,其左立有“奉天誥命”碑,右邊還立有1915年10月黎元洪題的“樂善好施”碑。[1]

墓主

盧廉若(1878—1927),名鴻翔,號廉若,生于廣東新會鄉(xiāng)間,17歲補新會縣弟子員,在鄉(xiāng)中創(chuàng)組義學,倡辦普仁堂,后遷居澳門,是清末民初澳門的富商,又是一個慈善家和教育家。在澳門創(chuàng)辦孔教學校,自任校長,免費招收貧家子弟就讀。他又是澳門鏡湖醫(yī)院的董事長、澳門商會的第二任主席。由于他在澳門的功績,葡國政府曾授予他一等十字勛章。辛亥革命期間,盧氏曾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2]

保護措施

1999年7月27日,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現由市政管理局、市園林局主管,白云山管理局管理。

2008年11月,被公布成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