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土族民間刺繡是青海最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其刺繡品與土族鄉(xiāng)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如服飾刺繡有衣領(lǐng)、衣袖、繡花口袋、圍肚、大腰帶、襪跟、繡鞋等;生活用品有繡花枕頭、錢搭、煙袋、針扎、香包等;宗教方面有刺繡、堆繡佛像及喇嘛頭飾、用具等。
花樣
土族刺繡之所以自成一體,與其民族宗教、文化、習俗是分不開的。
所以,土族姑娘從8、9歲就開始習練刺繡技藝,直到出嫁年齡乃至終生以刺繡為榮。土族刺繡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胸襟上繡有“轉(zhuǎn)魁子”、“五瓣梅”、“太極圖”等具有宗教色彩;饒有民間情趣的花圍肚上繡有“孔雀戲牡丹”、“石榴花”、“寒雀探梅”、“獅子滾繡球”等傳統(tǒng)文化;五顏六色的繡片、針扎、香包上,繡有仙桃、牡丹、佛手等吉祥、祝福圖案。常用的針法有三種:平針、摻針、插針。平針以“平涂式”的色彩效果,使畫面整體均勻、平穩(wěn);摻針以“暈染式”將畫面顏色深淺過度自然,有光澤,質(zhì)感強;插針以“點綴式”使畫面局部華麗、活躍。不同針法又延伸出獨特的盤繡、拉繡、掛繡。盤繡是將數(shù)根絲線搓成細繩,用繩線盤繡出圖案,有立體感,多用于大腰帶、錢搭;拉繡是將絲線繡出編織效果,一般用于彩帶、花鞋、煙袋等;掛繡是用色線繡成彩條,裝飾吊帶之用;堆繡是將棉絮充入主體圖案布里層,形成起伏不一的浮雕效果。如今的土族繡品已走向市場,成為特色濃郁的旅游紀念品。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xié)調(diào),鮮艷奪目。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jīng)久耐用。盤繡的圖案構(gòu)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包括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
歷史
土族的刺繡針法以盤繡和平繡為主。土族人民的刺繡藝術(shù)明顯地表現(xiàn)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方面。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青海省都蘭縣發(fā)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有類似盤繡的刺繡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jīng)發(fā)軔。土族盤繡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形成了民俗學、美學等多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