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賞析

此詩寫征戍之苦。三四句置于全篇中,似是寫“燕客”回憶身在江南與親友相別的悲情場面,當提出來單看。除此二句之外,其余六句均極力渲染邊塞景物,沒有絲毫主觀情緒摻入其中,純是以景煽情。作者只是客觀的把邊塞景物呈現(xiàn)出來,至于苦不苦、如何苦等問題,則完全留給讀者自己遐想體味。作者無意把讀者的思維拘束在文字的范圍之內(nèi),因此形成一種意蘊綿長的效果。看似不言情只繪景,而情卻蘊在景中,這是溫庭筠一貫的手法。

全詩描繪了一幅日暮邊關闊大蒼茫的景象,從中寄寓著詩人客游邊地的愁懷。這種邊愁是如此的沉重,不能出世為官,亦不能在邊塞建功立業(yè)。在詩人眼前,是國勢衰微軍隊戰(zhàn)斗下降的悲涼壓抑的邊塞情景,邊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的榮光,而自己滿腹才學卻不能受重用而輾轉流離,因此觸景傷情?!爸厮薄拔黠L”“隴水凍不流”,詩人的內(nèi)心充滿了凄苦與悲涼。

全詩語言清新爽利,對回中道一帶邊塞景色的描寫,頗能顯現(xiàn)西北邊境的蒼莽遼闊與悲壯蒼涼的情致。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對溫庭筠詩頗多貶抑,但對這首詩卻頗為贊賞。

評價

明代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三十:“庭筠七言律,如‘莽莽寒空’、‘蘇武魂銷’、‘曾于清史’三篇,乃晚唐俊調(diào)?!?/p>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溫、李并稱,自今古皮相語。飛卿,一鐘馗傅粉耳,義山風骨,千不得一。唯此詩純凈可誦?!?/p>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溫庭筠西游邊塞之時。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在《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中根據(jù)溫庭筠所作邊塞詩中提到的節(jié)候、地名,考察其出塞路線是由長安出發(fā),沿渭川西行,取回中道出蕭關,到隴首后折向東北。此詩為溫庭筠親歷回中所作。[1]

作者簡介

溫庭筠(本名岐,又名溫八叉,約812年-約866年),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其工詩,與李商隱合稱“溫李”,在詞史上,也與韋莊并稱“溫韋”,被尊為“花間詞派”鼻祖。

其多次考進士均落榜,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jiān)助教。文筆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稱“三十六體”。其詩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顧嗣立重為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其詞今存七十余首,收錄于《花間集》《金荃詞》等書中。

放蕩不羈,諷刺權貴,取憎于時,故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其約卒于咸通末,年六十左右。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回中作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