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中原淪喪區(qū)的懷念和對友人的勉勵,抒發(fā)作者的一腔愛國熱情。

上片開頭三句緊扣詞題,回憶與豐真州相聚時用金罍盛酒的深情厚誼,感嘆別后自己流落江湖的不幸處境。以“光陰荏苒”來表達自己對光陰虛擲、無所作為的苦悶,再加上別前與別后兩樣不同的境遇和心情,更有力地反映眼前心境的悲涼。正因長期流落江湖,一生在仕途上又不得意,便對現(xiàn)實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笆朗虏豢啊眱删浔惚憩F(xiàn)他對“世事”的厭惡、看不順眼,看多了只有使自己“兩眉長皺”。這一神色,說明是何等使人難堪,逼真地流露出他內心的無窮怨恨,言下也是告訴人們對“世事”應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因而這里的“世事”就不是一般的生活瑣事,而是與時局、與國家前途命運相關的國事;是對南宋王朝主和派推行投降政策,壓制、排斥抗戰(zhàn)人才,倒行逆施,不圖恢復的“大政方針”而言的。表明作者積極抗金復國的鮮明態(tài)度。因此,盡管對“世事”否定,對中原淪喪區(qū)仍是滿懷深情的,這是并不矛盾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后思想是一致的。所以當他東望故人,眼前是“木落山空天遠大,飛鴻北去”的一片凄涼景象時,卻使他久久傷懷。由懷念故人,見大雁春天北飛而聯(lián)想到北方的中原失地,不禁同情、痛苦、憤恨一齊涌上心頭?!皞麘丫谩比謴臅r間上表現(xiàn)感傷之深。由此也見到作者雖是“江湖宿留人”,但并不是專意縱情山水,真正不關心“世事”,而是殷切地關注著國家的命運,惦念著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天下事”。因而才以詢問的口氣向友人提出“天下事,公知否”的事來。這一方面表達他心里是裝著“天下事”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友人要時刻牢記著“天下事”。展現(xiàn)出以國事為重的寬闊胸懷。

換頭三句以眼前景致為南渡前所無法享受作比較,突出杭州、西湖風光的秀麗。言下包含著有容易使人沉醉于湖山之樂而忘懷“天下事”之意。因而“喚起東山”五句便從勉勵出發(fā),告誡友人應從哪些方面去努力,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作貢獻。這里所提及的是不要像謝安那樣縱情山水,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要廣泛地招攬人才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等。作者認為只要能如此開明,“是英雄盡為公奔走”的。說明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強調了“早晚樞庭開幕府”的重要意義,還必須要有誠意。這都是從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忠告,其側重點是突出人才的作用,最終的落腳點則是“要整頓封疆如舊”。足見作者對國家和友人的一片赤誠之心,和對抗金復國的英雄的熱切希望。在結構上則是對“天下事,公知否”的呼應。結拍兩句是上述五句的結果,以進一步激勵友人,期待友人,寄予無限希望于友人。表達他拋開個人得失,時刻以國事為重的崇高思想。

全詞通過懷念友人,勉勵友人,并借景物的襯托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精神,顯得強烈而深刻。

評價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鵬《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詞曲卷(1)》:此詞堪稱繼承與發(fā)揚蘇辛詞風的佳作。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應是作者在友人豐真州去職賦閑期間所寫。是作者寄贈給友人豐真州的一首詞,意在勉勵老友為國立功。此詞應當在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豐真州到任初作。作者早年到真州時曾與友人有過交往,對他的為人和才干十分欽佩,希望他能像謝安那樣為蒼生而起,擔負起整頓乾坤、收復故疆,統(tǒng)一祖國的歷史重任。[1]

作者簡介

戴復古(1167年-約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石屏樵隱,天臺黃巖(今屬浙江臺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詩派詩人。

曾從陸游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fā)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xiàn)實意義。晚年總結詩歌創(chuàng)作經驗,以詩體寫成《論詩十絕》。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歸家隱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詩集》、《石屏詞》、《石屏新語》。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賀新郎·寄豐真州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