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矮莎草墨線圖
種中文名:矮莎草種拉丁名:Cyperus pygmaeus Rottb.[1]
命名來源:[Descr. Et Ic. : 20. 1773]
中國植物志:11:157
科:莎草科
屬:莎草屬
外觀形態(tài)
矮莎草(圖版LIV,?7-9),一年生草本,無根狀莖,具許多須根。稈叢生,扁銳三稜形,三面均下凹,高12-18厘米,基部具少數(shù)葉。葉短于稈,寬2-2.5毫米,平張,上部邊緣及背面中肋上具疏小刺;葉鞘紅棕色。葉狀苞片4-7枚,長于花序,極展開或有時向下反折;長側(cè)枝聚繖花序聚縮成頭狀,具極多數(shù)小穗;小穗密集,長圓狀披針形或近長圓形,長4-5毫米,寬約1.5毫米,具十幾至二十幾朵花;鱗片二列,長圓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具外彎的短尖,長約2毫米(連短尖在內(nèi)),黃白色,中間具銹色短條紋,背面上部稍呈龍骨狀突起,綠色,具3條脈;雄蕊常1個,花藥短,線形,頂端具紅色突出的藥隔;花柱短,柱頭2,很少3,長于花柱。小堅果狹長圓形,近于三稜形,長為鱗片的2/3-3/4,表面具很細(xì)小的六角形網(wǎng)紋?;ü?0-11月。
花序特征
矮莎草葉狀苞片4-7枚,長于花序,極展開或有時向下反折;長側(cè)枝聚繖花序聚縮成頭狀,具極多,4-5毫米,寬約1.5毫米,具十幾至二十幾朵花;鱗片二列,長圓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具外彎的短尖,長約2毫米(連短尖在內(nèi)),黃白色,中間具銹色短條紋,背面上部稍呈龍骨狀突起,綠色,具3條脈;雄蕊常1個,花藥短,線形,頂端具紅色突出的藥隔;花柱短,柱頭2,很少3,長于花柱。小堅果狹長圓形,近于三稜形,長為鱗片的2/3-3/4,表面具很細(xì)小的六角形網(wǎng)紋?;ü?0-11月。
生境分布
矮莎草在中國產(chǎn)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生長于池塘邊緣肥沃之地或近水處。世界上分布于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俄羅斯高加索地區(qū)、印度、越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