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穗莎草:為莎草科草本植物,稈為扁三稜形,果實多為長圓形,也有長圓形的。

國內(nèi)主要產(chǎn)于云南省、海南省和兩廣地區(qū)。國外的越南、印度、馬來亞、印度尼西亞以及非洲也有分布。

中文名

垂穗莎草

莎草目(Cyperales)或禾本目(Poales)

植物界

莎草族(Cyperea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綱

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拉丁學(xué)名

Cyperus nutans

莎草科(Cyperaceae)

亞科

藨草亞科

莎草屬(Cyperus)

垂穗莎草

命名者及年代

Vahl

分布區(qū)域

云南,廣西,廣東,海南,貴州,湖南,四川,臺灣

形態(tài)特征

垂穗莎草

根狀莖短,木質(zhì),具根出苗。稈粗壯,高75-110厘米,扁三稜形,平滑。葉短于稈,寬6-12毫米,平張,邊緣粗糙。苞片4-8枚,葉狀,下面的3-4枚常較花序長,寬達(dá)12毫米,上面兩條側(cè)脈上具粗糙的細(xì)鋸齒,邊緣粗糙;復(fù)出長側(cè)枝聚繖花序具8-10個第一次輻射枝,輻射枝最長達(dá)16厘米,每個輻射枝具4-10個第二次輻射枝。

穗狀花序圓柱狀,長2-5厘米,寬4-7毫米,具多數(shù)松散的小穗;小穗排列較疏松,近于直立,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11毫米,寬1.5毫米,具6-10朵花;小穗軸具白色透明的翅;

鱗片排列稀疏,膜質(zhì),橢圓形,頂端具小短尖,長約2毫米,背面中間紅棕色,具龍骨狀突起,脈7-9條,兩側(cè)淡黃色,具銹色斑紋;雄蕊3,花藥線狀長圓形,藥隔紅色,突出于花藥頂端;花柱極短,柱頭3,細(xì)長,露出鱗片外。

小堅果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三稜形,長約為鱗片的2/3,具密的微突起細(xì)點?;ü?-10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于山谷中近水處。

分布范圍

產(chǎn)于中國云南、廣西、廣東海南島。

參考文獻(xiàn)

Cyperus nutans Vahl, Enum. II (1806) 363; C. B. Clarke in Journ. Linn. Soc. Bot. XXI (1884) 143 et XXXVI (1903) 215; Merr. in Lingn. Sci. Journ.XIII (1934) 19; Hand. -Mzt. Symb. Sin. VII (1936) 1247; Kukenth. in Engl. Pflanzenr. Heft 101, IV, 20 (1935)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