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秦三杰
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鄉(xiāng)王三寨村的秦三杰先生,其祖先因為喜歡畫中的草蟲,便用絹學著做,單是一種閑時的愛好,父傳子,子傳孫,傳到秦三杰,已是第十一代了。而絹做的物件兒,也經(jīng)歷了形似到神似,神似到“似真非真強似真”的過程。臺商見拿在手中仔細觀察,確信是只假蟈蟈時,大聲驚嘆:“真是絕了!這和真的沒什么差別!”大緞子、平緞子、縐緞、綾子、紡綢、喬其紗、洋紡,這些再平常不過的絹在秦三杰先生和其孩子的手下,就會變成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蟈蟈、一棵棵鮮嫩的大白菜、一個個妙齡的古代仕女。

秦三杰
秦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最喜歡做的東西。蟈蟈,是秦三杰極其喜愛的草蟲,蟈蟈象征著吉祥如意,歷代名人都對它情有獨鐘,他制作的絹蟈蟈能夠給人們帶來愉悅。而大半輩子的精心雕琢,在他手中絹蟈蟈可說是出神入化了。秦三杰師傅的手、近20天的時間、118道工序,平面布料就成了立體的藝術(shù)品。絹藝使用的絹非常講究,——不同的絹使用起來效果也絕對不同。絹制過程非常繁瑣,主要工序有上漿、著色、剪貼、彩繪等。制作時要閉著氣,特別要耐性。秦三杰說,絹刻小仙女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每天至少要做5個小時。仙女身上的裝飾品,從上到下都是他親手做的。除了蟈蟈、小仙女外,秦老師還有很多稱絕的作品。當他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夾出來幾個黃豆大小的絹制紅色瓢蟲時,其逼真度再次令人嘆為觀止。
秦三杰作品
秦三杰做的這些絹刻制品以前主要用于收藏,從不輕易送人。前不久他還收到了博物館收藏其1000多個絹刻制品的訂單。然而,最讓他引以為榮的,還是人民藝術(shù)家常香玉生前對他的藝術(shù)稱贊有加,收藏了他精心制作的數(shù)十個絹刻珍品。
游歷大半輩子的秦三杰,為孝敬日夜操勞的慈母,退休后回農(nóng)村老家扎了根,把手上的這門兒絕活傳給了生長在老家的孩子們。秦三杰的兩個兒子、兒媳也學會了絹藝。兒子們更是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一個特色——絹白菜,父子依唐伯虎之作而制作的白菜蟈蟈讓人驚嘆不已。今年已年過古稀的秦三杰欣慰地說,他在外地工作的兒子也開始學習這門手藝了。
個人經(jīng)歷
1921年10月10日,秦三杰出生在河南滑縣東北部的四間房鄉(xiāng)王三寨村。按照祖訓,秦三杰開始學習絹藝。短短半年的時間,他就掌握了絹藝的基本技法,從洗絹、連壓、上膠到絹刻、串連、成裝……煩瑣的工序在秦三杰的手中井井有條。在眾多的花草昆蟲中,秦三杰似乎天生對蟈蟈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常常獨自一人跑到野外,靜靜地觀察跳來蹦去的蟈蟈,聆聽蟈蟈的鳴叫聲。為了更好地琢磨、了解蟈蟈,還索性捉了數(shù)十只蟈蟈養(yǎng)在家里,一有空就站在蟈蟈籠前細心觀察。時間長了,它們的一舉一動,在何種情況下做出何種反應,都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從6歲開始,秦三杰就在父親的熏陶下學習絹藝。起初,嚴厲的父親讓秦三杰對這一技藝產(chǎn)生過畏懼。細心的母親將他送出去,跟隨民間藝人韓學州、陳錦堂老師學習繪畫、雕塑,這為秦三杰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學習絹藝,秦三杰幾乎到了癡迷狀態(tài)。他總是左口袋裝著剪刀等工具,右口袋裝著絹和布料,坐立行走,一有空就做一會兒。而癡迷于絹藝,幾乎讓小小年紀的秦三杰失去了性命。一次,秦三杰獨自在村外行走,低頭只顧手中的活兒,竟不小心掉進了水坑,多虧在田間耕作的老伯將其撈出,放在石碾、牛背上空了半天水,才算撿回了命。
秦三杰作品白菜蟈蟈
在秦三杰11歲時,就讓他跟隨民間藝人韓學州、陳錦堂學習繪畫及雕塑,為進一步提高絹藝制作水平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為了學好絹藝,秦三杰幾乎到了癡迷狀態(tài),坐立行走,手上總是不停。
1956年,秦三杰入伍到福建服役,也走出了祖祖輩輩生活的農(nóng)村。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依然鐘情著自己的絹蟈蟈,一有時間就積累素材。他先后到上海國畫研究院學習4年的繪畫;接受了國畫大師張大壯、瓷盤畫家吳維鴻、雕塑家林鴻喜、佘剛旭、鄭才守等人的親自指教。為了蟈蟈,他又在云南考察4年,在西雙版納認識了數(shù)種不同顏色、不同種類的蟈蟈。1972年他來到上海,在工藝美術(shù)公司繼續(xù)他的絹刻制作,現(xiàn)在上了年紀又回到了家鄉(xiāng),繼續(xù)制作他的蟈蟈等絹制作品。
1960年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后,秦三杰到上海樹脂廠工作。他去上海國畫研究院深造。他先后結(jié)識了畫家張大壯、瓷盤畫家吳維鴻和雕塑家林鴻喜、余剛旭等,并拜他們?yōu)閹煛T谶@些藝術(shù)家的耐心指導下,秦三杰的絹藝制作技術(shù)更加精湛。
薄薄的白絹能變成如此不可思議的藝術(shù)品,是和秦三杰幾十年來的刻苦鉆研、不懈努力分不開的,他制作的絹藝制品遠銷全國各地及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
成就榮譽
1965年在上海全國工藝美術(shù)品展覽會上,得到了當時華東局副書記陳書谷同志的高度贊揚:“秦氏絹藝奪天功,蟈蟈白菜更絕倫,只知世上有高手,何處尋的此仙人”。
1984年,秦三杰應河南代表團之邀,參加了廣交會,他令人嘆為觀止的絹蟈蟈當即迷住了英國商人。當時,現(xiàn)成的193只蟈蟈被瓜分一空。秦三杰也因此在當年的廣交會上得了金獎。
1984年,秦三杰應河南省代表團之邀參加了廣交會,帶去的193只絹蟈蟈被外商搶購一空,他也榮獲了手工藝品金獎。
1986年書法大師啟功看到“蟈蟈。白菜”欣喜不已。詩曰:“蟈蟈鳴聲聞千里,大地似錦百財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p>
1996年還鄉(xiāng)在故里,潛心研究,取百家藝術(shù)之長納百川之靈秀,使絹藝藝術(shù)又上一個新臺階。尤其是“蟈蟈。白菜”,更是出神入化。
2002年4月15日被世界雜刊大篇幅刊登。
2003年8月15日絹質(zhì)“蟈蟈。白菜”榮獲全國金獎,并被省市縣博物院館收藏。
2006年7月29日在中國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論壇大會期間受到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郝建秀的親自接見。
2006年10月14日-2006年10月16日在云南世博會上,美國藝術(shù)家和國際友人以萬金購買其作品——“蟈蟈。白菜”,并受到云南省委副書記丹贈的接見。
2007年2月秦氏絹藝被河南省政府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07年5月“蟈蟈。白菜”成為中國一絕。世界一絕。并以國寶之名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7年2月,秦氏絹藝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2007年11月,絹藝作品《蟈蟈白菜》榮獲第八屆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
2008年2月,他被河南省發(fā)改委、省文化廳、省廣電局評為2007年度“河南十大魅力人物”。盡管獲得這么多榮譽,但秦三杰表示:“藝無止境,我要在有生之年和孩子們一起,讓秦氏絹藝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更精湛的技藝挑戰(zhàn)更高的要求,把這一民間手工藝繼續(xù)發(fā)揚光大?!?/p>
2013中國(鄭州)中秋文化節(jié)”暨中原六省民間工藝美術(shù)展評選結(jié)果近日揭曉,滑縣秦氏絹藝掌門人秦三杰的絹藝作品《嫦娥奔月》榮獲金獎。
2016年3月5日,榮獲“河南省工藝美術(shù)終身成就獎”。
2017年河南電視臺《文化財富》欄目組對其進行人物專題采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