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藍鵲(拉丁學名:Urocissa xanthomelana):體長46厘米,是一種體形大而色彩獨特的黑白色藍鵲。尾楔形,嘴橘黃,下體的頦、喉和上胸暗灰褐;下胸至尾下覆羽由羽基至末端由灰色、淡灰而轉(zhuǎn)為末端的白色。身體健壯。在樹間滑翔,兩翼平展開,顯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圖紋。幼鳥灰褐色替代黑色,嘴及虹膜褐色較重。翼上帶斑及尾羽羽緣都是黃色。虹膜黃綠色;嘴橘黃,基部偏綠或偏褐色;腳黑色。

棲于森林、林緣及次生林和有林的農(nóng)作區(qū)。分布于越南、老撾、汶萊以及中國四川、廣西等地。

中文名

白翅藍鵲

鳥綱

保護級別

近危(NT) IUCN標準

體征

體長46厘米,是一種體形大而色彩獨特的黑白色藍鵲。尾楔形,嘴橘黃,下體的頦、喉和上胸暗灰褐

同義學名

U.w.xanthomelana

鴉科

動物界

雀形目

脊索動物門

命名者及年代

Delacour, 1927

藍鵲屬

白翅藍鵲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越南北部、老撾北部、中國西南和四川南部、雷波、廣西西南部及云南南部西雙版納的南部

拉丁學名

Urocissa xanthomelana

亞門

脊索動物亞門

亞綱

扇尾亞綱

亞目

鳴禽亞目

外文名

White-winged Magpie

形態(tài)特征

白翅藍鵲

雌雄羽色相似。額羽短硬聳立,自額至頸黑色,羽緣淡褐色;肩、背和頸側(cè)淡褐黑色;尾上覆羽暗灰而具白端;中央尾羽黑色,具灰色黃白色的末端,外側(cè)尾羽的黃白色或白色末端愈近最外側(cè)尾羽則逐漸擴大,最外側(cè)一對尾羽甚至:達1/2;小翼羽基部褐黑,余部為白色;大覆羽、小覆羽白色;兩翅的初級飛羽黑色,其余飛羽外翈的1/2的末端白色,內(nèi)翈邊緣白、余為黑色。下體的頦、喉和上胸暗灰褐;下胸至尾下覆羽由羽基至末端由灰色、淡灰而轉(zhuǎn)為末端的白色。

虹膜橘黃色;嘴紅色但基部褐黃;跗蹠和爪暗褐色。

幼鳥整個頭、頸和背灰色具黃灰色羽緣,腰亮黃灰色,頦、喉、胸黃灰色,腹淡黃色。兩翅和尾同成鳥,但次級飛羽外翈為灰色。

虹膜黃褐色,嘴褐灰色,尖端橙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220-240克,♀240-290克;體長♂435-490毫米,♀452-486毫米;嘴峰♂40-42毫米,♀38-42毫米;翅♂197-218毫米,♀192-230毫米;尾♂220-260毫米,♀192-253毫米;跗蹠♂47-49毫米,♀46-50毫米。(注:♂雄性;♀雌性)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在熱帶山地雨林中,可高至海拔1400米。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中,尤其是河谷雨林地帶較常見,也出現(xiàn)于林緣疏林和村寨附近的樹林內(nèi)。

生活習性

性喧鬧,成對或以家族群活動。在樹間滑翔,兩翼平展開,顯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圖紋。早晨和傍晚常到居民點附近覓食,中午時刻活動較少。雜食性,主要吃各種植物種子、野果、多種昆蟲、腐肉和其他廢棄物。

叫聲:大聲喧鬧,發(fā)出多種尖厲刺耳的似噪鴉叫聲。重復的粗啞上揚的shurreek;低噥的 churrree;重復的輕柔似流水般brrriii…brrriii…及上揚的errreep聲。

分布范圍

分布于越南北部、老撾北部、中國西南和四川南部(雷波)、廣西西南部及云南南部西雙版納的南部。[1]

白翅藍鵲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越南是4-8月。營巢于樹木側(cè)枝上,也在高大的竹林上筑巢。巢呈碗狀,主要由枯枝、枯草、須根、苔蘚等材料構(gòu)成,距地高2-8米。巢的大小為外徑17-24厘米,內(nèi)徑10-17厘米,高8-14厘米,深4-7厘米。通常外層為粗的枯草、藤條、細樹根等材料,內(nèi)墊以細草莖和須根。每窩產(chǎn)卵3-6枚,多為4-5枚。卵為卵圓形,土黃色、淡褐色或綠褐色,被有紫色、紅褐色或深褐色斑。卵的大小為31-36毫米×23-24毫米,平均32.7毫米×23.5毫米,重7-8克,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1]

種群現(xiàn)狀

白翅藍鵲主要以昆蟲為食,該物種分布區(qū)域狹窄,種群數(shù)量稀少,下降的原因是棲息地喪失、環(huán)境污染、旅游影響、道路發(fā)展,致使生存環(huán)境惡化,種群數(shù)量明顯下降,不少地區(qū)已經(jīng)難見蹤跡。已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1]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