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店村是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粥店辦事處駐地,地處泰山大街西段,毗鄰岱岳區(qū)行政中心,全村1080戶,3300人。

中文名

粥店村

人口

3300人

著名景點(diǎn)

通西橋

所屬地區(qū)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粥店辦事處

由來

粥店村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而來。早年村頭有店鋪,過往客商吃住在店,店中小吃“粥”尤為知名。相傳有老夫妻二人,燒熬的粥味美味價廉。春夏秋冬四季分別有薺菜小米粥、什錦水果粥、芝麻花生粥、荸薺粥、咸菜玉米粥,無論那種粥,都晶瑩剔透,氣味誘人。粥店遠(yuǎn)近聞名,故村名粥店。

古跡

“通西橋”位于粥店村西,市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通西橋東西走向,相傳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一說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橋長75.8米,寬3米,橋面178.5平方米。橋墩、橋面皆為巨石砌成,每塊長5米,寬0.60米,厚0.40米。共17孔。每孔橋面由同樣大的5快巨石鋪成,結(jié)構(gòu)簡單,橋體堅(jiān)固。傳為粥店村石工姜桂松捐資所建。2005年7月,通西橋西首六孔被特大洪水沖毀,粥店村投資按原貌修復(fù),今保存完好,并立碑記之。

人物

姜桂松,字蘭如,泰安粥店村人,以石工為業(yè)。民國重修《泰安縣志》記載:“不知書,以攻石起家,豁達(dá)好施,與貧乏多所賑貸?!笔ぜ夹g(shù)精良,人稱“姜魯班”。為人重情好義,樂善好施。一年,大雨沖壞了粥店橋,姜桂松決定用自己多年積蓄,修一座石橋,解除村民趟水過河之苦。他親自勘察施工,一年竣工,鄉(xiāng)親們出入方便,紛紛贊揚(yáng)姜桂松的慈善之舉。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大汶口橋被沖毀,姜桂松見河面寬,工程量大,重修條件不具備,但立誓日后一定重修此橋。同年,朝廷重修泰山盤路,重建岱宗坊。姜桂松承包了泰山盤路工程,酬金豐厚,遂把酬金捐出修建了大汶口橋。俗稱“姜公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