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曾有一次大規(guī)模的成功擴張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便是秦開卻東胡取遼東的戰(zhàn)功。歷史資料有二:

“燕有賢將秦開,為質(zhì)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與荊軻刺秦王秦,開之孫也”《史記。匈奴列傳》。

“后子孫稍驕虐,國人離志,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三國志。東夷傳》注引《魏略》。

歷史人物

秦開:戰(zhàn)國時燕國名將。是后來隨荊軻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陽的爺爺。燕國與東胡相鄰,東胡是鮮卑和烏桓的先族,《后漢書》說它因居匈奴之東而得“東胡”之名,是“與匈奴并盛”的強大游牧部族。東胡經(jīng)常南下騷擾燕國,搶奪財物,來去無蹤。就像大街上搶包的,防不勝防,很讓燕國頭疼。為了邊境安寧,秦開不得不給東胡當人質(zhì)而“為質(zhì)于胡”。這也為他日后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相當于公開“潛伏”于敵人內(nèi)部,因此對東胡的風俗,特別是戰(zhàn)術(shù)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秦開逃回燕國后,率大軍與東胡作戰(zhàn),退敵千余里,“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苯獬搜鄧谋本尺呥吇?。

歷史回顧

史料沒有指出具體年代,今人多以秦開破東胡為燕昭王時事。卻可大致推出。燕昭王為全力謀齊,乃以燕國貴胄(包括秦開)入質(zhì)東胡以求穩(wěn)定后方。至燕武成王時,深悉東胡虛實的秦開回國。武成王乃以秦開統(tǒng)大軍北擊東胡,大獲全勝,東胡向北退卻逃遁,燕國北境大展,號稱拓地“千余里”。燕軍又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朝鮮,奪取了遼東的廣大地區(qū),極邊甚至伸過今鴨綠江以南?!爸敝翝M番汗為界”秦開之功,堪與樂毅媲美。

秦開就是在東胡的一次掠奪中被強勢的胡人作為人質(zhì)走進東胡的。也許是北方游牧民族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沒有多少糧食可以果腹,更沒有中原精細的衣飾可以安逸,他們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白云和地上奔走無常的牛羊。為了生存,他們南下。依仗著自己強壯的體魄,騷擾中原,橫行鄉(xiāng)里,燒殺搶掠,燕地邊城的居民只能背井離鄉(xiāng),丟下身后曾經(jīng)的故鄉(xiāng)。秦開就這樣背景下走進東胡的。一次販馬途中,蓄謀已久的秦開脫離了隊伍,恰巧燕國的隊伍巡防經(jīng)過?;貒螅亻_被任命為大將,開始了他訓練兵士生涯。此時燕國國君為歷史上有名的燕昭王(還有一說,說秦開卻胡的年代在武成王),隨著昭王勵精圖志,燕國國力已經(jīng)逐漸強盛,眼看東北邊境人民遭難,他下定決心徹底平定邊患。對于帶兵打仗的人選,他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后決定將率軍驅(qū)胡重任交給在東胡做過人質(zhì)的秦開。秦開是燕國名將,非常富于作戰(zhàn)經(jīng)驗,久經(jīng)沙場,百戰(zhàn)百勝,并對東胡的情況十分熟悉,秦開率軍迎戰(zhàn)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媯水流域(今延慶境內(nèi))向密云地區(qū)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凌厲的攻勢,只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失地。在連連勝利之下,燕軍士氣更加旺盛,一鼓作氣向東北追殲東胡。抵抗無用,一直退卻到千余里外的今西遼河上游。此時的秦開站在燕北邊地,謀劃安定策略。效法趙國,動員軍民大修障塞,于是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現(xiàn)在依舊存于今天的建平北部,不過只是其中的一段,不過只是如今風雨的侵蝕,殘存破敗,卻也依稀可辨燕為鞏固新區(qū),也效趙之所為,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是為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后來,燕又在廣袤的新領土上陸續(xù)設立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燕在幅員上一躍超過趙齊越三國,僅次于秦楚,在列國中位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