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觀音座蓮(Angiopteris yunnanensis),植株高大,高達(dá)2米。生林下溝中,海拔1100米。

中文名

云南觀音座蓮

合囊蕨綱

外文名

Angiopteris yunnanensis Hieron

拉丁學(xué)名

Angiopteris yunnanensis

植物界

門(mén)

蕨類(lèi)植物門(mén)

亞門(mén)

真蕨亞門(mén)

別名

屏邊觀音座蓮

亞綱

厚囊蕨亞綱

合囊蕨目

觀音座蓮科

觀音座蓮屬

云南觀音座蓮

命名者及年代

Hieron.

分布區(qū)域

廣西,云南

形態(tài)特征

云南觀音座蓮

葉柄粗約2-2.5厘米,葉片廣闊,二回羽狀;羽片互生,長(zhǎng)60厘米,下部的較短,寬20-24厘米,長(zhǎng)圓形,基部稍狹,羽柄粗壯,直徑約2厘米,羽軸向頂端有翅;小羽片約20對(duì)(在下部羽片約有15對(duì)),幾開(kāi)展,下部的對(duì)生,相距2厘米,向上部略為互生,相距約3厘米,基部的較短,長(zhǎng)8-9厘米,中部的長(zhǎng)12-13厘米,寬2厘米,漸尖頭,基部為圓截形或近圓截形,有短柄,邊緣幾全緣,向先端有小鋸齒。葉為紙質(zhì),干后經(jīng)常變?yōu)楹稚蚝志G色,下面光滑或沿中肋下部稍有少數(shù)線狀鱗片疏生。葉脈近張開(kāi),多數(shù)分叉,上下兩面明顯,尤以下面為甚,倒行假脈纖細(xì),向下達(dá)到1/3的小羽片的寬度。孢子囊羣長(zhǎng)圓形或線形,由14-20個(gè)孢子囊組成,近邊緣生,只有一條很狹的不育的邊緣,平坦或稍反轉(zhuǎn)。

生長(zhǎng)環(huán)境

生林下溝中,海拔1100米。

分布范圍

分布于云南東南部。

主要價(jià)值

苦,涼。解毒,涼血,活血。治瘡瘍,咯血,骨折,蛇咬傷。煎服,3~6克;或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