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紋是指的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將瓔珞形象用于塑像或其他器物為裝飾紋樣,稱瓔珞紋。

出處

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

時期

明代

簡介

瓔珞紋是指的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瓔珞原是用絲線將珠石編串成多層次的裝飾物品,《晉書·林邑國傳》載:“其王服天冠,被瓔珞?!睂嬬笮蜗笥糜谒芟窕蚱渌魑餅檠b飾紋樣,稱瓔珞紋。

瓔珞紋始見于元代瓷塑宗教人物像上、多為景德鎮(zhèn)窯與龍泉窯的瓷塑觀音、菩薩。表現(xiàn)方法為模印或貼塑,以首都博物館藏元代青白釉觀音坐像最為精絕。坐姿觀音微閉雙目,端莊慈祥,自發(fā)髻而下全身紛披瓔珞,神采奕奕。入明以后,瓔格脫離人物獨(dú)立使用,往住成為佛教或道教的象征,明代中期風(fēng)行,多見于琺華器、青花器和五彩器、琺華器采用立粉畫法,青花器與五彩器則采用筆繪手法。首都博物館藏明成化琺華八仙紋罐,在罐的肩部飾一周瓔珞紋,與腹部八仙過海紋相呼應(yīng),宗教意味濃厚。也有作為一般流行紋樣應(yīng)用的,如明中期琺華花鳥瓔珞紋罐,瓔珞紋的出現(xiàn)僅是一種裝飾,元宗教含義。

綠釉“杜家”款瓔珞紋凈瓶

瓔珞紋或用瓷泥小圓珠直接粘貼在瓷坯上組成瓔珞圖案,或用瓷泥細(xì)條粘貼后刻劃橫段而成,立體感強(qiáng),有很好的裝飾效果。明代開始改用筆繪瓔珞紋,明嘉靖時最為流行。

發(fā)展歷史

瓔珞紋是明清瓷器裝飾紋樣之一,但在明代瓷器裝飾上并不普及,明宣德時官窯器有青花罐飾瓔珞紋,明景泰、弘治兩朝瓔珞紋多畫在民窯碗上。明嘉靖時期以瓔珞紋裝飾的琢器較多。并配以雜寶、花卉、變形蓮瓣等,較明早、中期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入清之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有以瓔珞為題材的器物,但圓器少見,而且紋飾結(jié)構(gòu)新穎別致。裝飾層次較多,在明代基礎(chǔ)上,又增添了以瓔珞為主題的其它裝飾紋樣,如蕉葉、回紋、如意云頭、壽字等??滴鯐r期瓔珞紋的官窯器多裝飾于名貴器型如:葫蘆瓶、藏草壺等,而且色彩在青花基礎(chǔ)上又有了斗彩、五彩、青花五彩加金等,更顯其官窯華貴氣勢,清中期以后瓔珞紋裝飾器物漸少。

瓔珞紋從最初在元代坐像上的裝飾,歷經(jīng)了明代、清早期、官窯器的多紋飾組合,即豐富了器物本身的裝飾內(nèi)容,又體現(xiàn)了象征佛、道、二教的文化。

康熙朝民窯瓔珞紋碗常見,同樣是瓔珞紋裝飾,其表現(xiàn)內(nèi)容也不是絕對相同,因?yàn)榄嬬蟛皇菆D案式紋樣。琢器上(立件)的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就較繁縟,輔助紋飾就多,圓器上就比較單一,尤其是民窯。瓔珞紋不論怎樣演變,只要有串珠即便是畫的似是而非,也可稱瓔珞紋,盡管此碗與民窯精品和官窯器相比差距較大,但它是真實(shí)的,同時也反映了當(dāng)時的民窯工藝水準(zhǔn),也有粗、精之分,與官窯相比差距更是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