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梵語ratnamudra^-sama^dhih!。百八三昧之一。寶印,指三法印。觀法之實(shí)相,體得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三法印之三昧,稱為寶印三昧。又謂此三昧與般若波羅蜜相應(yīng)。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大二五·三九九上):‘三法印名為寶印三昧,一切法無我,一切作法無常,寂滅涅槃,是三法印,一切人天無能如法壞者。入是三昧,能三種觀諸法,是名寶印。復(fù)次般若波羅蜜是寶,是相應(yīng)三昧名印,是名寶印?!痆大般若經(jīng)卷四十一、放光般若經(jīng)卷四、大品般若經(jīng)卷五]
菩提子本身就有多種:有星月菩提(指每粒菩提子上均有一個(gè)大點(diǎn)和許多小點(diǎn),如眾星捧月);鳳眼菩提(每粒上均有一鳳眼);龍眼菩提(每粒上均有一三角狀眼);麒麟眼菩提(每粒上均有一方形眼);白菩提(有菩提根制成);天竺菩提;天臺(tái)菩提(指浙江天臺(tái)山產(chǎn)的菩提子)等等。
當(dāng)年佛祖在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菩提子便有成就菩提之意,而且據(jù)佛經(jīng)記載,用菩提子念佛??色@無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無論顯密都是如此。顯宗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有鳳眼菩提多一些。
佛之菩提
「菩提」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說明菩提之內(nèi)容,及證取菩提的實(shí)踐修行方法;而佛陀,即是獲得菩提的覺者。以下簡單介紹「菩提」--
「菩提」,梵語boddhi,是覺、智、知的意思。廣義來說,系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的智慧;也就是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偏智、無上菩提。簡單來說,即開悟的智慧。
有關(guān)佛的菩提,據(jù)《大智度論》載,菩薩於發(fā)心之後,須經(jīng)五階始得無上菩提,稱為五菩提,即∶1.發(fā)心菩提--在無量生死之中,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發(fā)心者。2.伏心菩提--為制伏煩惱、降伏其心而行般若波羅密者。3.明心菩提--為了悟諸法實(shí)相畢竟清凈而行般若波羅密者。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密中得方便力,亦不執(zhí)著於般若波羅密,滅一切煩惱,得無生法忍,出離三界,而到一切智者。5.無上菩提--坐於道場(chǎng),斷盡諸煩惱,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又《法華經(jīng)論》於佛之法、報(bào)、應(yīng)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bào)佛菩提(報(bào)身菩提)、應(yīng)佛菩提(應(yīng)身菩提)等三種菩提。此外,三菩提亦為天臺(tái)宗的十種三法之一,即∶1.實(shí)相菩提--了悟?qū)嵪嗾胬碇嫘云刑?,又作無上菩提。2.實(shí)智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又作清凈菩提。3.方便菩提--了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又作究竟菩提。以上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另據(jù)《往生凈土論》載,遠(yuǎn)離1.執(zhí)著自我2.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wěn)3.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種離菩提障或三遠(yuǎn)離心;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yuǎn)離。
一般大乘修行者上求無上菩提,稱作「菩提薩」,略稱「菩薩」。
念珠作為修行的法器,自然有其功德和意義,或長或短,或掛珠(掛在頸上的),或持珠(劇手持剛的),或戴珠(戴在手腕或手臂上的),粒數(shù)不同,都有其內(nèi)在的意義。
第一,佛教中的寶珠稱之為“摩尼珠”,意為:如意、清凈,比喻清凈的佛性,即本覺真心。《永嘉證道歌》云:“摩尼珠人不識(shí),如來藏里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狈鹬榭捎髑鍍舻姆鹦?。同時(shí).佛經(jīng)里曾以珠比喻戒律,《梵剛綸》中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
第二,念珠中的珠和繩貫穿的坶殊,以及珠與珠之間,都有其象征意義。母珠表示無量光明無量壽(即阿彌陀佛),以繩線貫穿表示觀音菩薩的慈悲喜舍貫穿如一,珠表示菩薩的勝果,中間結(jié)表示斷漏(即斷除煩惱之意)。
第三,按品級(jí)劃分,念珠可分四品:
1、最上晶為一千零八十粒。但這種念珠因太長,僅為少數(shù)高僧大德和潛修人者使用,或?yàn)槊诖蠓〞?huì)中作為裝飾品,此外極少人使用。
2、上品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為修行中記數(shù)方便,現(xiàn)也有穿為二百一十六?;蛉倭5?。
3、中品為五十四粒。
4、下品為二十七粒。
第四、按粒數(shù)劃分,念珠可分為十種:
(1)、一千零八十粒:(2)、一百零八粒:(3)、五十四粒(4)、四十二粒:(5)、三十六粒;(6)、三十三粒;(7)、二十七粒:(8)、二十一粒;(9)、十八粒;(10)、十四粒。
第五、念珠不同的粒數(shù),又有其代表的意義: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個(gè)數(shù)。“十法界”指迷與悟的世界,分為十種類,即六凡界和四圣界:
①.地獄界:②.餓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羅界:⑤人間界:⑥.天上界:⑦.聲聞界:⑧.緣覺界:⑧菩薩界;⑩.佛界。前六界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輪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超陀人間。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而證得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靜狀態(tài)而不散亂,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薩所修的首楞嚴(yán)三昧,寶印三昧,妙月三昧,獅子游戲三昧,無住三昧,妙行三昧,觀頂三昧,歡喜三昧,寶聚三昧,釋名三昧,無去三昧,無憎愛三昧,凈相三昧,滅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種三昧。
一百零八種煩惱即眾生之煩惱種種,能生種種惡業(yè)。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樂、舍三受,合為十八種:又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合為十八,總共為三十六種,配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種煩惱又稱一百零八種結(jié)業(yè)。也解釋為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即貪,嗔,癡,慢,疑,身見(執(zhí)取五蘊(yùn)根身),邊見(執(zhí)取常斷見),邪見(謗無岡果,壞渚善果事),見取見(執(zhí)持成見,非果計(jì)果),戒禁取見(執(zhí)持不戒,非岡計(jì)因),合稱九十八隨眠,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等十纏,便成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個(gè)階位和修證的五十四個(gè)階位,當(dāng)然還有其它含義。宋朝陳善在《捫虱新語》里記載:韓愈問大顛和尚的歲多數(shù),大顛笑著提起念珠說:“晝夜一百八。”語含機(jī)鋒。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五十四階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4、四十二粒.是表示菩薩修行的四十二個(gè)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覺和妙覺。
5、三十六粒,含義與一百零八粒相同,為攜帶方便遂三分之為三十六而制。
6、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觀音菩薩的三十三種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7、二十七粒,是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xué)”和第四果阿羅漢的“九無學(xué)”。
8、二十一粒,是表示本有十地與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羅密和佛果。
9、十八粒,意義與一百零八粒同,為攜帶方便,遂六分之為十八;或謂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shí)。
10、十四粒表示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觀音菩薩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與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或也可表示《純王經(jīng)》所說的十四忍。
第六、念珠結(jié)構(gòu)分為兩大類:
l、單組念珠。即一串念珠由一粒母珠和其它不同數(shù)目的子珠組成。
2\復(fù)組念珠。即一串念珠,除母珠和子珠外,還有隔珠(又稱為數(shù)取),弟子珠(又稱為記子),記子留,或一些飾物。
母珠通常只有一粒,也有兩粒的。唐蜜修法的念珠為兩粒母珠,代表自度度他。一百零八顆的,和五十四顆的念珠,每二十七粒用一隔珠:二十七粒的每九粒用一隔珠:
十八粒的每六粒用一隔珠。
弟予珠一般體積較小,有十?;蚨#荡谀钢榍傲硪欢耍允橐恍〈?,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種波羅密。弟子珠也可用來記數(shù)之用,每念一串珠,撥一粒弟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