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于1960年成立,是中國國務院直屬事業(yè)單位,是集半導體物理、材料、器件及其應用于一體的半導體科學技術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研究所主要的研究方向和領域有半導體物理、材料、器件、工藝、電路及其集成應用研究等。

據(jù)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顯示,研究所擁有14個科研機構,與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yè)等共建了1個院士工作站、3個研發(fā)(轉(zhuǎn)移)中心、9個聯(lián)合實驗室;擁有3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yǎng)點,包括5個二級學科博士培養(yǎng)點;擁有5個二級學科碩士培養(yǎng)點,3個專業(yè)學位碩士培養(yǎng)點;共有職工690余名,在學研究生近600名。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別名

中科院半導體所

總部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qū)清華東路甲35號

成立時間

1960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博士后點

3個

博士點

3個一級學科5個二級學科

碩士點

5個二級學科 3個專業(yè)碩士

發(fā)展歷史

1956年,在中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中,半導體科學技術被列為當時國家新技術四大緊急措施之一,成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半導體研究室

1957年秋天,半導體研究室拉制成功了中國第一根鍺單晶。

1958年初秋,在林蘭英帶領下,中國的第一根硅單晶誕生。

北大門

1960年9月6日,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半導體研究室基礎上成立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隸屬于中國科學院。

1975年,恢復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名稱,隸屬于中國科學院。

2006-2009年,連續(xù)四次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09年起,半導體所新增材料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3個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碩士)培養(yǎng)點。

2012年3月,半導體所申報的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yǎng)點獲得中國科學院通過。

2015年12月,英國《自然》出版集團以增刊方式發(fā)布了《2015中國自然指數(shù)》(NatureIndex2015China),半導體所位列第40名。

2016年3月5日,“半導體科技發(fā)展”技術科學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學術會議會議中心召開。

2016年5月,獲“2015年度中科院決算編制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

2022年8月2日消息,中科院半導體所科研團隊通過引入少量氯化銣,同時實現(xiàn)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高光電轉(zhuǎn)換效率和高穩(wěn)定性,研制出的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達到公開發(fā)表的世界最高效率。[10]

科研條件

設備設施

??科研設備

截至2012年3月,中心具有各類環(huán)境模擬試驗設備30余臺(套),有Royce650 鍵合拉力與芯片剪切力測試儀、SM-105-MP AVEX 機械沖擊臺、TIRA 電磁變頻振動臺、WEB9051離心機、UL1000氦質(zhì)譜檢漏儀、EDA407內(nèi)部水汽檢測儀、TE-05-70-WH高低溫(濕熱)快速溫度變化試驗箱、內(nèi)引線拉力、芯片剪切應力測試儀、PIND4511L顆粒碰撞噪聲檢測儀、充氮充氦氟油加壓檢漏裝置、離心機、電動振動試驗系統(tǒng)、沖擊臺、鹽霧腐蝕試驗箱、高溫試驗箱、高低溫試驗箱、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箱、氦質(zhì)譜檢漏儀等設備,可依據(jù)GJB548B、GJB128A、GJB360A、GB/T2423等試驗方法標準的要求開展相關試驗,試驗項目包括機械沖擊、振動、恒定加速度、耐濕、鹽霧、芯片剪切、鍵合拉力、粒子碰撞噪聲(PIND)、粗細檢漏以及高低溫循環(huán)、貯存、老練、壽命、熱沖擊等,并可提供相應的試驗報告及數(shù)據(jù)。

??館藏資源

據(jù)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顯示,研究所圖書信息中心擁有科學出版社“科學文科”電子圖書42000種、超星“讀秀”中文電子書約400萬種、方正中文電子書約200萬種、半導體所電子書約4000種(英文700余種,中文3000余種),擁有IOPP英國物理學會電子書、SPIE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電子書、Springer出版公司電子書、Wiley出版公司電子書、RSC英國皇家化學會電子書、Semiconductors and Semimetals(Elsevier系列叢書)、Progress in Optics(Elsevier系列叢書)、Solid State Physics(Elsevier系列叢書)等;擁有566種電子期刊。

人員編制

新科研樓

據(jù)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顯示,研究所共有職工690余名,其中科技人員480余名,正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20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名、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3名、中組部青年8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7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昆(已故)、王守武(已故)、林蘭英(已故)、王守覺(已故)、王啟明、鄭厚植、王占國、王圩、李樹深、夏建白

中國工程院院士

:梁駿吾、陳良惠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昆(已故)

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李樹深

國家:吉晨、儲濤、周曉光

中組部青年:張韻、李明、李傳波、駱軍委、張俊、王毅軍、游經(jīng)碧、魏大海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祝寧華、牛智川、劉育梁、吳南健、常凱、李新奇、姬揚、楊晉玲、吳曉光、張興旺、黃永箴、馬文全、李樹深、楊濤、張新惠、李京波、楊林、王開友、陳涌海、袁國棟、阿卡迪·米哈伊魯什金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李樹深、祝寧華、陳涌海、安俊明、常凱、牛智川、劉峰奇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祝寧華、肖建偉、吳曉光、黃永箴、李樹深、姬揚、李新奇、常凱、劉峰奇、牛智川、陳涌海、趙德剛、李京波、鄭婉華、王開友、譚平恒

科研部門

三號凈化樓

據(jù)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顯示,研究所擁有2個國家級研究中心、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院級實驗室(中心);設有半導體集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光電子研究發(fā)展中心、高速電路與神經(jīng)網(wǎng)絡實驗室、納米光電子實驗室、光電系統(tǒng)實驗室、全固態(tài)光源實驗室、元器件檢測中心和半導體能源研究發(fā)展中心;科學技術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批準成立“國家級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

國家級研究中心

: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光電子器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lián)合實驗室、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半導體所區(qū))

院級實驗室(中心)

: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半導體照明研發(fā)中心[9]

合作交流

據(jù)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顯示,研究所與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yè)等共建了1個院士工作站、3個研發(fā)(轉(zhuǎn)移)中心、9個聯(lián)合實驗室,融合社會資本建立了10余家高技術企業(yè)。

二號科研樓

院士工作站

:河南省光電子技術院士工作站

研發(fā)(轉(zhuǎn)移)中心

:蘇州中科半導體集成技術研發(fā)中心、揚州中科半導體照明研發(fā)中心

聯(lián)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納川電子集成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聯(lián)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四川九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聯(lián)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迅捷光電聯(lián)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天津信息傳感與智能控制產(chǎn)學研聯(lián)合實驗室、揚州中科半導體照明有限公司—中科院半導體所聯(lián)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北京航星網(wǎng)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江蘇領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聯(lián)合實驗室、深圳市威富安防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認知計算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2]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1年,黃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一號科研樓

2008-2013年,共申請專利千余項,授權677項,每年SCI論文300篇以上。2006-2009年,研究所分別以技術入股、專利許可、技術授權等方式轉(zhuǎn)讓專利和專有技術58項,技術開發(fā)合同123項,技術開發(fā)合同及轉(zhuǎn)讓收入2.62億元。截至2013年,研究所半導體材料制備與器件研制領域共獲得127項專利,全固態(tài)激光器系統(tǒng)領域共獲得13項專利,半導體光收發(fā)器件、光電子集成及光電傳感器件、無源器件研制領域共獲得306項專利,智能計算系統(tǒng)與模式識別領域共獲得14項專利,半導體加工與測試工藝領域共獲得28項專利,激光成像系統(tǒng)領域共獲得12項專利,高亮度發(fā)光二極管(LED)工藝與設備領域共獲得26項專利,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領域共獲得36項專利,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共獲得25項專利。

1985-2015年,研究所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6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北京市星火科技獎1項、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河北省技術發(fā)明獎1項、化學工業(yè)部科技進步獎1項、機電部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技術發(fā)明獎1項、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省部自然科學獎1項、天津市科技合作獎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獎2項、鐵道部科技進步獎2項、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2項、中華農(nóng)業(yè)科技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獎75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23個。

2010-2015年,以技術入股、專利許可、技術授權等方式轉(zhuǎn)讓專利和專有技術44項,技術合同253項,橫向收入4.8億元。

學術刊物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半導體學報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半導體學報》(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是月刊,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承辦的學術刊物,報道半導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科學技術領域內(nèi)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進展,被EI、CA、SA等收錄,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期刊評比中多次獲獎。主要欄目有:研究快報、研究論文、研究簡報、技術進展等。[3]

人才培養(yǎng)

學科建設

據(jù)2016年9月學校官網(wǎng)顯示,學校擁有3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yǎng)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培養(yǎng)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培養(yǎng)點,3個專業(yè)學位碩士培養(yǎng)點。

博士后流動站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培養(yǎng)點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博士培養(yǎng)點

:凝聚態(tài)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半導體材料)、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tǒng)、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二級學科碩士培養(yǎng)點

:凝聚態(tài)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tǒng)、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專業(yè)學位碩士培養(yǎng)點

:材料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

教學建設

2015屆畢業(yè)生中博士畢業(yè)86人,碩士畢業(yè)45人。

2015年12月,在首屆國科杯“我要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研究所創(chuàng)業(yè)團隊參賽的“級聯(lián)高新光電”項目獲二等獎。

研究所設立了所長獎學金。[4]

文化傳統(tǒng)

形象標識

所徽

研究所所徽是漢字“半導”組合行程的圖案,紅色的1960是研究所創(chuàng)建年份。所徽的外環(huán)上方是研究所英文名稱,下方中文名稱。

所徽整體以寓意嚴謹、科學的藍色為主色調(diào)。

文化活動

據(jù)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顯示,研究所先后組織師生開展羽毛球、排球、籃球友誼聯(lián)賽、“我愛記歌詞”大賽、“拒絕煙草·健康生活”簽名活動、迎新年聯(lián)誼會、趣味運動會、攝影大賽、征文比賽、愛國主義系列主題教育等活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