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調漿美著騷經上,涂壁香凝漢殿中,鼎餗也應加此味。莫叫姜桂獨成功?!?/p>
這就是明代僧宗林的詠《花椒》詩。它說明花椒與姜桂一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烹調原料。
關中花椒
七月流火,椒香沁腑。
陜西八百里秦川久負盛名,既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fā)祥地,又是今天陜西經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和得天獨厚的糧倉。然而,使她享譽神州,名滿全球,并為許多“老外”所熟知的,還有那漫川遍野以及地埂、河邊、房前屋后的一棵棵,一行行,像掛滿珍珠瑪瑙似的花椒樹。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關中花椒。
關中花椒,又稱秦椒。主產于陜西省關中地區(qū),以其地古稱秦而得名?!侗静菥V目》稱:“秦椒,花椒也,始產于秦”。《名醫(yī)別錄》也有“秦椒生秦嶺上,八九月采實”的記述?!锻跤邑┹y川圖》還記載著唐代詩人王維在藍田輞川的別墅里有椒園。《唐書·地理志》和《陜西通志》中,還記載著:“金州貢椒”?!短票静荨份d:“(花椒)藍田秦嶺間大有之”?!秷D經本草》記有:“花椒,今鳳、金、商州皆有之”。宋《本草衍義》云:“此秦地所實者,故言秦椒。……椒粒亦大”。《本草綱目》說:“秦椒、花椒始產于秦,……生青熟紅,大于蜀椒”??梢?,兩千多年來,花椒一直是陜西的著名特產。名列全國“六大名椒”之首。
關中花椒分布
關中花椒分布于韓城、鳳縣、長安、寶雞、富平等地、縣、市。品種有大紅袍、小紅袍、黃金椒、狗椒等多種!
尤以韓城市盤龍鄉(xiāng)所產大紅袍品質最佳,為花椒之上品,體肥個大,顆粒飽滿,鮮紅澤潤,辛香麻辣,有雙耳,風味超群,耐貯藏,聞名中外。僅秦嶺南坡以北,已有33萬畝花椒,全省年產2000~3000萬公斤。銷于全國各地,出口海外多個國家。
大紅袍花椒
一種重要的食品調味原料,烹調佳肴必備的調料,有提味、增鮮、去腥、去膻之功。果皮含特殊的芳香油,提取精制后,可作馥奇、熏衣草型香精;種子出油率22%~25%,可食用或工業(yè)用;油餅可作肥料和飼料;種子和果皮可入藥,治積食停欲,脘腹冷痛,咳嗽氣逆,堅齒黑發(fā),明目等。
大紅袍花椒為農家優(yōu)良品種,大紅袍花椒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米。樹體黑棕色,瘤狀刺,刺大而稀。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7~11片。圓錐花序頂生。骨莢果,果皮有疣狀突起,熟關中花椒時紅色至紅紫色。種子1~2粒,圓形或半圓形,黑色有光澤,立秋前后成熟采摘。穗大,每穗粒數(shù)在54~98之間,粒徑2.6毫米。它和一般花椒相比,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色紅而艷,深紅色,且曬干后不變色,比一般花椒色深。二是粒大,肉厚,味濃香。一般花椒果小,略帶酸苦味,而大紅袍花椒比一般花椒粒大、肉厚33%~25%,皮上有疣狀突起,內含油豐富,故香麻、味鮮,三是麻度強而持久。大紅袍花椒9~10秒鐘就出現(xiàn)麻味,而且香味持久。
大紅袍花椒喜溫,耐旱,適應性較強,但怕風澇危害。宜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海拔1000米以下低山丘陵區(qū)栽植。在深厚肥沃的中性或沙質壤土上生長良好,石灰性土壤中生長優(yōu)佳,結實多。大紅袍花椒生長快,栽后2—3年結果,5年后進入盛果期。一般一株可產干椒3公斤,高產樹可達5~6公斤。一畝地栽100株,可產干椒250公斤以上。
花椒歷史
花椒是何時被我國人民作為調味用的呢?
據(jù)史學家考證,大約始于南北朝,因為在這之前的歷史文獻,未見有花椒直接入味有記載。
后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里關于花椒脯臘的記載,可說得上是花椒進入調味角色之先河。
到唐宋以后,才有花椒作味烹菜的詳細文字記載。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洪》、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劉基的《多能鄙事》、清代彭枚的《隨園食單》等較為多見。
但將花椒作為一種獨立的基本味,則是清代以后的事。自從清末《成都通覽》中有椒麻雞片的菜名,麻便成為一種基本味了,并且列入群味之首。
藥用價值
大紅袍花椒可以入藥,性辛,熱,有小毒。歸經入脾、胃、肺、腎經。具有散寒、除濕、理氣、止痛、消毒、殺菌之功效。自古以來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材。果皮入藥,稱“椒紅”,多用做驅風、健胃藥,有溫中、止痛、驅蟲之效。種子入藥,稱“椒目”,其功能行水下氣,主治水腫、痰水咳嗽。
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花椒散寒除濕、解郁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
《本草經》說:“秦椒味辛溫,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fā)、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臨床常用它可治胃酸冷痛、嘔吐、瀉痢、風寒濕痹、疝痛、蛔蟲病、呃噫不止、陰虛久咳等癥。夏天,將花椒裝入布袋置衣物、糧食中,可防蟲蛀;諸蟲入耳,取花椒用油浸少許滴入耳內,蟲即自出;把食用植物油入鍋加熱后,再放些花椒,可增加油的香味;用油炸食物出現(xiàn)沸油外溢時,可立即放進幾?;ń?,沸油就會消失下去。
由淘寶店主gaoshang49提供,請勿轉載!
詩載
《詩經·周頌》曰:“有椒其馨”。
《荀子·禮論》也云:“椒蘭芬,以善鼻也”。
1979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1號墓出土的花椒銅盒中,盛有大半盒花椒,被認為是春秋末年宋襄公的妹妹勾郚夫人的殉葬品,說明這位貴夫人在生前是很喜歡這種香料的。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詩經·唐風》),就因為花椒香氣濃郁,結果累累,被看作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到了漢代,皇帝的后妃們的臥室,以花椒和泥涂墻壁,謂之“椒房”,取其溫香和多子多福之意。
漢班固《西都賦》有“后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還有“就中云幕椒房親”的吟嘆。
浸酒
用大紅袍花椒浸酒,則是我國古人的又一創(chuàng)造。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在《楚辭·九歌》中說:“奠桂酒兮椒漿”。這種花椒酒又稱為椒漿,是用來祭祀祖宗、送神迎神和驅疫避邪的,當然也普遍飲用。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說:“五月之旦,進酒降神迎神畢,室家無大小次坐先祖之前,子孫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白”。古代還有用椒酒迎新年的,這種習俗在楚國特別風行。如《荊楚歲時記》就記載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