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肉盒是山東黃縣地方傳統(tǒng)名點(diǎn),始于明末清初年間。

中文名

黃縣肉盒

口味

爽口

主要食材

面皮

輔料

燙面、油面混和調(diào)制,豬油、海米

基本介紹

面皮用冷水面、燙面、油面混和調(diào)制,豬油、海米、時令鮮菜拌餡,菊花頂圓包,六面煎黃。肉多菜少,金黃不焦,餡鮮汁多,皮酥香脆。

山東美食黃縣肉盒,面粉豬油混合制作,先用八十度水燙面,再用涼水把面調(diào)和。

燙面涼面一起揉均,掐成面坯一個一個,然后搟成薄皮包餡,捏成菊花頂式上鍋。

平鍋放上清油燒熱,煎成上下呈金黃色,再將肉盒豎起來煎,成六方形取出肉盒。

之后平鍋多加清油,肉盒放入炸透即可,六面煎黃皮酥香脆,肉多菜少餡鮮汁多。

肉盒明末清初問世,傳承至今三百年了,曾是黃縣人的禮品,但是至今已找不著。

曾有記者采訪傳人,他是如此對記者說,肉盒用四種面和皮,餡用精肉韭菜制作。

問及名吃怎會失傳?龍口博物館長這說,成本較高工藝復(fù)雜,所以市場競爭不過。

黃縣肉盒

隨著歲月不斷流逝,許多小吃已不見了,面對西式快餐挑戰(zhàn),怎保中國餐飲特色?

制作方法

黃縣肉盒的烹制程序是,將豬瘦肉切成細(xì)小丁狀或斬成粗泥,加調(diào)料、清湯、海米、蔬菜末拌勻,然后把調(diào)好的面坯搟成薄片,裝上餡心包成菊花頂式的圓包。平底鍋擦凈燒熱,均勻抹一層清油,放入肉盒先煎兩面,金黃色時再豎起煎成六面,呈螺母狀,復(fù)放入清油煎炸至熟即可。其實,肉盒的制作遠(yuǎn)非程序介紹的這么簡單,可以說甚為復(fù)雜,需經(jīng)過拌餡、調(diào)面、掐坯、搟皮、裝餡、捏包、烙制、按餅、煎炸等一系列步驟,手藝不精者很難做成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其主要的特色體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是面團(tuán),用的是油面、燙面、涼水面的合成品,即先將后兩種面團(tuán)混合揉透揉勻,搟成長方形餅,再放上同樣形狀的油面,順面餅長邊卷成長條狀,掐成均勻的面坯,斷面朝下,搟成薄片就可包餡了。用此種面團(tuán)制作的肉盒,口感特別的酥香。其次是煎炸。肉盒煎烙成六面形后,需從鍋里取出,再加清油,用量約占肉盒高度的五分之一,然后并排放入,反復(fù)翻煎至熟透。所以,黃縣肉盒屬于半煎半炸、半烙半燜烹法。

相關(guān)典故豐聚園

相傳,黃縣肉盒始于明末清初年間。因起源于黃縣,故稱。民國初期,以開設(shè)在黃城南街路東的“”鳳聚園肉盒鋪制作的最好,久負(fù)盛名。解放以后,黃縣西大街飯店曾專設(shè)肉盒門市部加工銷售。后因操作復(fù)雜,利潤微薄,幾乎失傳。

說起來,在過去那個年代,肉盒一類的佳肴名吃,普通百姓是沒有口福享受的,好像是專為上層富裕人家準(zhǔn)備的?!督鹌棵吩~話》第72回中,就有韭黃肉盒的食品名稱,似可證明這一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