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蘇圖(?—1749年),戴佳氏,字羲文,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帝忻貴妃之父,清朝大臣、外戚。

康熙五十年(1711年),襲拖沙喇哈番世職,授藍翎侍衛(wèi)。雍正元年(1723年),那蘇圖任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7年),任黑龍江將軍。四年后,調(diào)任奉天將軍。自乾隆初年,先后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湖廣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等職。

乾隆十四年(1749年),那蘇圖暫時署理河道總督,隨后不久便卒于任上,賜祭葬,謚號恪勤,牌位入祀賢良祠。

人物生平

平步青云

康熙五十年(1711年),那蘇圖襲拖沙喇哈番世職,授藍翎侍衛(wèi),在皇帝身邊當差。雍正元年(1723年)任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調(diào)黑龍江任黑龍江將軍,雍正八年(1730年)又調(diào)任奉天將軍。乾隆元年(1736年)擢為兵部尚書,次年調(diào)往刑部任職,授兩江總督。

致力邊防

那蘇圖在兩江總督任上,奏疏乾隆帝增建、改建沿海炮臺,以加強海防。他的建議得到了皇上的恩準,實行的效果也不錯。

深受嘉獎

那蘇圖任兩江總督時,有一年江南大旱,乾隆帝從福建調(diào)撥了三十萬石倉米賑恤災民。那蘇圖提出,其轄區(qū)內(nèi)沒有出現(xiàn)災情的州縣,當年用于漕運的糧食全部截留,用以賑災,這樣兩江地區(qū)不愁沒有糧食接濟百姓。那蘇圖認為,福建是海防重地,且自身并不產(chǎn)糧食,那蘇圖上疏乾隆帝留下從福建調(diào)撥的三十萬石倉米中的三分之一,另外二十萬石米仍運還福建。乾隆帝夸獎他有封疆大臣的氣度。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下詔免兩江地丁錢糧。那蘇圖上書說:“向來豁免錢糧受眾者不以貧富為劃分標準,然而糧食歉收對于大戶而言,沒有傷其元氣;而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多免除一些,便多受到一些恩惠。請求按照各州縣實際在冊征收數(shù)量為依據(jù),應征收銀兩五錢以下的全額免除;應征收銀兩五錢以上五兩以下的,酌情免除;應征收銀兩五兩以上的,一律不得免除。”他的這一措施不僅減輕了平民的負擔,還得到了皇上的嘉獎。

心系百姓

乾隆五年(1740年),那蘇圖任刑部尚書,不久后出任湖廣總督。乾隆六年(1741年),那蘇圖調(diào)任兩江總督。乾隆七年(1742年),調(diào)任閩浙總督。那蘇圖任閩浙總督期間也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上書朝廷,請求裁減福建鹽場浮費,場員受年節(jié)規(guī)禮,以不枉法贓論罪。

乾隆八年(1743年)那蘇圖建議朝廷,當前對于出海的同一漁船多次征稅的陋規(guī)應當廢止,受到批準,減輕了漁民負擔。

直隸任職

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那蘇圖繼高斌之后出任直隸總督。在任上,那蘇圖上奏并推行《八旗屯田章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那蘇圖又上奏關(guān)于山海關(guān)的事項,建議禁止一般民眾到滿族發(fā)源地的山海關(guān)外謀生,受到批準,加太子少傅。一年后,那蘇圖加太子太保銜,任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仍兼直隸總督。

卒于任上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任命那蘇圖暫時署理河道總督一職。不久后,卒于任上,賜祭葬,謚號恪勤。

主要成就

那蘇圖在任兩江總督期間,順應時勢的變化,用事實說明江浙沿海警備關(guān)卡不用恢復舊制,反對顧琮“設塘堡復衛(wèi)所”的建議,但濱海炮臺應增建、改建,以加強海防力量。

那蘇圖任閩浙總督期間也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減輕了出海打漁者的經(jīng)濟負擔。

親屬家族

女:忻貴妃,乾隆帝妃嬪之一,育有皇六女、皇八女。[1]

軼事典故

那蘇圖在直隸總督任內(nèi),堅持立場參劾出身官僚世家的原刑部侍郎勵宗萬,指控他縱容其弟弟勵宗奕在老家靜海霸占官田,不交價銀,強收租息。結(jié)果使這個書畫名氣很大、卻卷入受賄丑聞的勵宗萬,不僅受到鞭笞,還被罰出資修復固安城墻來贖罪。這件事確是大快人心,也是可讓那些依仗職權(quán)、貪污腐化的人引以為戒。

史書記載

《清史稿·那蘇圖傳》。[2]

人物評價

乾隆帝評價:“那蘇圖任封疆大吏時,公忠敬慎,頗有政績?!?/p>

《清史稿》評價:“那蘇圖因清明廉潔而著稱?!?/p>

后世紀念

那蘇圖墓在北京房山北莊村東,是現(xiàn)在的燕化消防隊西南邊。那蘇圖墓毀于1964年。由于墓地被毀多年,地面遺跡幾乎蕩然無存,僅留有滿文殘碑和雕刻著海水江牙的漢白玉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