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清朝時期,該村王世芳壽長140歲,曾3次赴京出席乾隆皇帝“千叟宴”,乾隆皇帝御賜木牌坊一座,是至今為止有歷史記載壽命最長的一人。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為旌表百歲老人王公諱世芳,乾隆帝特旨賜建“百歲坊”,并御筆“升平人瑞”四字匾額,以旌表功德,榮耀鄉(xiāng)里,故稱“升平人瑞”坊。原“升平人瑞”坊為一間兩柱三樓坊,方木為柱,高2丈余,坊頂額上正中懸“圣旨”二字匾,其下為“升平人瑞”四字橫批匾矗立原嶺根村口(現(xiàn)外王老街)176載,造型獨特。
文化
文物古跡牌坊“升平人瑞”
1945年被日寇燒毀后,而今民心所想,重建了“升平人瑞”坊,重建后此坊跨度為14.25米,高13.5米,方木為柱,氣勢宏偉,就木牌坊而論,規(guī)模在國內(nèi)屬罕見。[1]滄海桑梓,嶺根歷經(jīng)2000多年的歷史,王氏后裔出現(xiàn)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杰出人才,民國其間嶺根籍有史可考,有據(jù)可查的有8個將軍,包括嶺根村的女婿(如周至柔,在大陸時任空軍總司令,后赴臺任國防部長),尤其是辛亥革命期間,出現(xiàn)了王文慶(臨?,F(xiàn)有一條“文慶街”以紀(jì)念王文慶)、王素常等革命志士,其中王文慶一生奔走國事,艱危備嘗,身后無一錢一粟可遺,且葬費亦無之,可與孫中山并垂不朽。
結(jié)構(gòu)
嶺根村尚存的古建筑集中于下店和上新屋,其中保存完好的有王文慶故居、外王王輔臣故居及下店部分三合院、四合院,村里老者言:以前下店村全是院落結(jié)構(gòu),其間有回廊相互通達(dá),雨天不用傘亦可走遍整個自然村。其造型獨特,美觀大方,部分雖于1945年日寇犯境時被毀,但其貌仍覺氣魄宏偉。[2]
連山橋
沿街左拐,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橋架在村邊的康谷溪上。此橋稱連山橋,因位于嶺根村外王,又稱外王橋,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國防部作戰(zhàn)廳中將廳長王綸(嶺根村人)1936年為家鄉(xiāng)建造。拱頂兩側(cè)的紙扇形石額上刻有“連山橋”及“民國念伍年立”字樣,是當(dāng)年的北京大學(xué)校長蔣夢麟所題,其中“連山橋”三字東面陽刻、西面陰刻。橋梁全由大小均勻的石塊壘砌而成,技藝堪稱精湛;橋面鋪以小而勻稱的溪石圖案,平整、精致、完好。文革期間曾有人要拆毀此橋,村民力保,此橋才得以幸存。現(xiàn)今,為保護此橋,村民又在拱橋一側(cè)的碇步邊建造一條跨河小路,供到田間運輸?shù)耐侠瓩C等行駛,機動車輛不再從老橋通過。
連山橋
過拱橋,沿溪邊而走的是小石鋪筑的古驛道,古道雖然狹小,但保存完好。古道蜿蜒而走,直往上嶺、康谷。[3]
將軍亭
將軍亭
回到老街街口,街的另一側(cè),跨溪而建一座涼亭,名“將軍亭”。民國時期,嶺根村出了七位將軍,分別是:王萼、王綸、王維、王輔臣、王義齋、王大鈞、王吉祥。——一個鄉(xiāng)村,竟然出了七位將軍,也算鳳毛麟角吧!而辛亥革命光復(fù)會女將領(lǐng)王素常、革命者王夢之等也是該村人氏,國民黨空軍司令周至柔則是該村的女婿。[3]故居群
王文慶故居有高大的圍墻,寬闊的院落,是一座深宅大院,前臺門有著名書法家、三門人章梫題于“民國二十一年仲夏”之額“居之安”,院落中還有口古井。故居高大挺拔,氣宇不凡,屋內(nèi)寬敞,建筑精美。目前正進行全面大規(guī)模整修。
這些老宅青磚黛瓦,巍峨高大,各具建筑藝術(shù)特色,馬頭墻層層疊疊,顯示當(dāng)年主人身份的不凡,特別是那墻面的紋飾、外墻上的灰雕等建筑裝飾上更講究,更精美精致:那地面鵝卵石鋪設(shè)的圖案,整齊有序,不僅有幾何圖案,更有鯉魚、銅鈿等,民國將軍王綸、王維兄弟的故居天井里鵝卵石鋪設(shè)的道地中央,鑲嵌著用石子排繪的國民黨黨旗,兩旗交叉,清晰可鑒;還有那均勻排列的木條構(gòu)成的窗欞花窗間,又附以漂亮的小飾物,或襯以花瓶、小猴、小鹿、蝴蝶等圖案,造型精細(xì),技藝繁雜精湛,簡直就是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