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按照史料十二章紋在在周朝時便已明確形成,后至秦漢。所以不可能取材于漢朝之后的書籍。
十二章紋其實(shí)就是十二種圖案(記住實(shí)際上歷朝歷代的十二章都不是一樣的加起來一共是十六章)。
十二章紋
“日”即太陽,太陽當(dāng)中常繪有金烏,這是漢 代以后太陽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日中有烏”、“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訓(xùn)》等)等一系列神話傳說。“月”即月亮,月亮當(dāng)中常繪有蟾蜍或白兔,這是漢代以后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嫦娥奔月”(《歸藏》、《淮南子》古本、張衡《靈憲》)等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
“山”即群山,其圖案即為群山形。
“龍”為龍形。
“華蟲”,按孔穎達(dá)的解釋,即是“花“和“雉”,“華蟲者,謂花和雉也?;ň褪腔ǘ洹羰区B類,其頸毛及尾似蛇,兼有細(xì)毛似獸”。(《禮記·王制》孔穎達(dá)疏)。
“宗彝”,就是老虎和猴子即宗廟彝器,南宋以后作尊形畫在杯子上。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和粉,粉為碎米,米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亞”形。
象征意義
十二章花紋
以上十二種圖案,各有其象征意義。按照歷代注疏《周禮·春官·司服》的封建學(xué)者們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繪成虎與猿形,虎,“取其嚴(yán)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yǎng)人”(即取其滋養(yǎng));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見《周禮·春官·司服》賈疏)。由來
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由來 已久,在舜帝時代正式形成?!渡袝ひ骛ⅰ酚涊d了舜帝和大禹的對話:“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睆乃吹坶_始制定十二章紋,之后王朝更替,夏商周,紋飾各有不同。《禮記·明堂位》曰:“有虞氏服韍,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备鶕?jù)《周禮注疏》記載,周代有官職名為“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周朝將日、月、星辰三章畫在旗幟上,而用于祭祀的禮服只保留九章,并且采用“玄衣纁裳”。即《左氏春秋》所謂的“三辰旂旗,昭其明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sup class="baike-reference">[1]公爵八命故用八章,侯爵七命、伯爵五命,故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級。不過,《周禮》本身并沒有記載十二章紋之制,只是說“王之吉服”有“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即所謂“天子六冕”。只是以后注疏《周禮》的人都一致認(rèn)為周禮中有十二章紋之制。所以,十二章紋究章于何時形成,尚未確考。秦漢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持封建的統(tǒng)治秩序,紛紛制定詳細(xì)、繁瑣的封建禮儀,為了說明這些封建禮儀的合理、正統(tǒng),都把一些禮儀的產(chǎn)生時間上推至三皇五帝時代,對于十二章紋也是如此。例如,《史記·孝文本紀(jì)》載:“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后漢書·輿服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玄,下裳黃。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稌x書·刑法志》亦云:“五帝畫衣冠而民知禁”等等。所有這些,均無案可稽。
歷史記載
十二章紋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記載,是《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這段記載并沒有指明十二章紋是周代天子的禮服紋飾,筆者推論,可能在秦漢以前,十二章紋只是服裝上的吉祥紋飾,并不一定有嚴(yán)格的十二章、九章、七章、五章之制?!对娊?jīng)·秦風(fēng)·終南》有“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一句;《左傳·桓二年》又載:“火、龍、黼、黻,昭其文也”;《荀子·富國》又云,“黼黻文(紋)章以藩飾之”等等。這些說明,十二章紋當(dāng)中的火、龍、黼、黻等等,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者更早)流行的服裝紋飾而已。
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在此以前,封建制度雖已確立,但許多禮儀還是空白。即使戰(zhàn)國(或以前)時期有章服方面的規(guī)定,但“秦以戰(zhàn)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xué),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后漢書·輿服下》),漢承秦制,亦無詳細(xì)的章服制度,所以,東漢以前,章服制度作為封建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沒有正式確立。東漢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采《周官》、《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xì)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從此確定了漢代的服制。東漢初規(guī)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后漢書·輿服下》)從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紋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一直延用了近兩千年。
歷史沿襲
十二章紋之制自東漢確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為封建的輿服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魏晉規(guī)定,皇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廟,元會臨軒,其服裝,“衣畫裳繡,十二章”,王公、卿助祭郊廟,王公衣九章,卿衣七章(《晉書·輿服志》)。南北朝時期,章服制度更趨繁瑣,以后周為例,不僅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等級的章服,即使同一等級,不同用處的禮服也各有不同的章紋?;实邸办腙惶焐系邸钡龋檬?,“享諸先帝”等,用九章;諸公之服,有時用九章,有時用八章,有時用七章,有時用六章(《隋書·禮儀六》)
隋大業(yè)元年,煬帝詔定章服之制,并規(guī)定了十二章紋在皇帝“袞冕”上的具體位置:“于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dāng)后領(lǐng)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質(zhì)以玄,如山、龍、華蟲、火、宗彝等,并織成為五物:裳質(zhì)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數(shù),此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備十二也?!睂⑷?、月分列兩肩,星辰列于后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fù)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諸侯,則分別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書·禮儀七》)。
唐武德四年,朝廷發(fā)布詔令,宣布車輿、服裝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擬上”,違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龍、山、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二品之服用七章,“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三品之服用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四品之服用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五品之服用一章,“裳刺黻一章”(《新唐書·車服志》)。
宋代初期,天子之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猿,七章(在衣);紅裳,藻、火、粉米、黼、黻五章(在裳)?!碧娼≡暧指臑榍爸?,“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宋史·輿服志》)。至于皇太子,仍為九章,九卿五章。
明代洪武十六年也明文規(guī)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袞冕“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于裳”(《明史·輿服二》)十二旒冕。親王上衣繪山、龍、華蟲、火、宗彝5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花紋。共9章,九旒冕。世子八章,八旒冕??ね跗哒拢哽济?。還有五章袞衣,賜予外藩,朝鮮曾獲賜五章袞衣。
中國古代十二章紋之制前后綿延近兩千年,文獻(xiàn)記載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實(shí)物卻很少。明定陵出土的數(shù)件緙絲袞服(圓領(lǐng)袍式)為我們了解古代十二章紋之制提供了實(shí)物資料。在這兩件袞服上,龍紋最突出,共有十二團(tuán)龍,分別織于兩肩和前后襟上。另外,兩肩織日、月,背織星辰、群山,兩袖飾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種紋飾分別列于前后襟團(tuán)龍兩側(cè),共列十二章紋,與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物。
清代皇帝朝服仍為十二章,“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云”。皇帝的龍袍也“列十二章”(《清史稿·輿服》)。
"十二章紋"在清代皇袍中因所占面積相對很小,因清代帝王禮服圖案多,而使人們常常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yùn)含豐富的紋飾。
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quán)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fù)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nèi)”。
等級制度
十二章紋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作為封建輿服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早已隨著封建制度的滅亡而消亡。但十二章紋畢竟在中國古代曾長期存在過,因此,了解十二章紋,對于我們閱讀古籍、考察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沿革,體會中國帝制時代的嚴(yán)格而繁瑣的等級制度,還是有所幫助的。
龍袍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發(fā)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著穩(wěn)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征帝王們善于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華蟲,通常為一只雉雞,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蜼(一種長尾猿)紋,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象征帝王處理政務(wù)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著皇帝給養(yǎng)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nóng)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征皇帝做事干練果敢。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影響
李氏朝鮮衣冠學(xué)習(xí)明制,國王著九章冕服,即:“上衣青色,裝飾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部,火、華蟲和宗彜在兩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纁(xūn,有淺紅色等釋義)色,裝飾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帶、蔽膝、佩、綬等配件;王世子著七章冕服。朝鮮獨(dú)立后,成立大韓帝國,皇帝冕服亦改做最高等級的十二章冕服。
日本從唐朝引進(jìn)十二章紋制,文武天皇發(fā)布的《大寶律令》規(guī)定,天皇在正式場合著十二章冕服“袞龍御衣”。732年,冕服上衣飾日、月、七星、山、火、龍、華蟲,下裳飾藻、粉米、斧、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