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靛廠位于海淀區(qū)西部。東至京密引水渠,西為昆明湖南路,南依遠大路,北跨藍靛廠路,歷史上因生產藍靛而得名。

明永樂年間,這里地洼水清,宮內派力役在此種植大片的蓼藍、山藍和菘藍草,草出后,將其葉子鋪在板上,漬之以水,使起酵發(fā)熱,待至干燥,上下攪和,又漬水發(fā)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則成暗青黑色,謂之藍靛。該地因加工藍草制作顏料,故稱靛園廠、打靛廠和藍靛廠。當年“藍靛廠靛戶三名,每名銀四兩”(見《宛署雜記》)。萬歷三十六年(1608),在此建護國洪慈宮,后改廣仁宮(即西頂娘娘廟)。“城西藍靛廠碧霞元君廟地低,年年男女抱土袋往祀,名進士”(見《燕都雜詠注》)。清代,這里不再種藍草和造辦染草,但這里古剎莊嚴,營房林立,鋪面毗連,久經不衰,正像震鈞在《天咫偶聞》中所描寫的“藍靛廠,火器營駐此,街衢富庶,不下一大縣”。

劃靛廠的老字號如“德源成”、“德源興”的醬菜,“月盛齋”的糕點,“永利齋”滿漢餑餑鋪,“仁昌”絨線鋪,“德豐聚”的木工房和西門當鋪,這些店鋪直到五十年代還很紅火。

中文名

藍靛廠

外文名

Lan Tien Chang

地址

海淀區(qū)西部

地區(qū)

北京

年代

明永樂年間

地名來源

藍靛廠是明清時期,出產青藍色染料的基地。明朝叫“內織染局”、清朝改稱“織染局”,織染局外署轄藍靛廠?!翱椚揪帧睂儆诨蕦m大內,是宮廷官署,由宦官掌控。設“掌印太監(jiān)一員,管理僉書,掌司監(jiān)工無定員,掌染造御用及宮內就用緞匹”??椚揪种皇枪芾頇C關,其下屬單位有建在朝陽門外的生產場所“外廠”跟建在城西北的顏料基地“藍靛廠”。

人文歷史

藍靛廠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且不說北有乾隆時代的火器營,在街的西側就有老營房,顧名思義想來也是有年頭了,據說這個象小鎮(zhèn)一樣的村落歷史比火器營還要早上百年,那是清王朝進關時隨龍駕到北京的滿八旗兵家屬的一個居住地,解放初期這里一排排的房屋院落前后間距相等,中間是寬敞的街道,兩邊是胡同,整體建筑整齊劃一錯落有序,只是民房經久失修已經破落不堪了,在老營房的東南有一座關帝廟,其廟宇還算齊整,里面的關羽、周滄以及赤兔馬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供桌上的香爐里滿是香灰和殘香,想必這個廟曾經多次被人修繕過并且時常有人來這里祈禱祭拜。聽老人說,老營房的旗人都吃皇糧俸祿而且是世襲的,孩子剛生下來就可以申報領取一定數量的皇糧和銀子,這大概是得益于隨龍駕進京有功吧。隨著滿清滅亡,這些旗人沒有了皇糧俸祿可吃,一下子敗落下來,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風光,成了最底層的市民,有的甚至變賣了家產投親靠友遠走他鄉(xiāng)。這些都是后話,但當時老營房的存在對于藍靛廠的興盛繁榮無疑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昔日情況

藍靛廠大街分為南大街和西大街,南大街較長,約1.5里,西大街較短,約0.5里,高空俯瞰兩街呈直角拐尺狀。由于藍靛廠的地理位置東臨長河,西望香山,北接頤和園,南及京城,是京城通往香山的必經之道,長河又是通往京城北海、后海的水路通道,這里又有久負盛名的西頂廟以及立馬關帝廟,加之老營房、火器營等旗人的集居,藍靛廠逐漸形成了京城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和商業(yè)重鎮(zhèn)。老字號商鋪有月盛齋的糕點、富太山的煙鋪、瘸吉的醬肉、仁昌的成線鋪、德豐聚的杠房(杠房是專門從事為婚嫁喪娶提供大鼓鑼杖大棚花轎以及轎夫吹鼓手等服務的買賣)、德仁成的醬菜、德昌厚文房四寶以及各種字號買賣的店鋪,什么油鹽店、糧店、雜貨店、肉店、小酒店小吃店等等,沿街兩邊比鄰皆是。聽老人說過去藍靛廠街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集日的時候大街上滿是人,鋪地攤的、做小買賣的沿街都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特別是趕到廟會的日子,西頂廟前更是熱鬧非凡。

西頂廟也稱碧霞元君廟又叫廣仁宮,是屬于道教的廟宇,里面供奉的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稱泰山娘娘,是廣泛流傳于北方民間地位高權至高無上的女神,她掌管人間的善惡,有護國庇民之責,普濟眾生之任,是一位無所不庇護保佑的女神。關于碧霞元君產生的傳說很多,有漢代民女修道成仙說,有東岳大帝之女說,有華夏祖先黃帝之女說等等,但這已經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民俗信仰是人類社會群體固有的傳承性文化現象,每一種說法都有著政治的、思想的、經濟的、文化的諸多因素,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圍。千百年來碧霞元君作為道教里的一位無所不能的女神已經深深植根于北方民間文化當中。

火器營

北京的城西北有一座古鎮(zhèn)藍靛廠,提到藍靛廠的起源還要從不大出名的火器營說起,據記載在清乾隆35年也就是公元1770年,清帝下旨在北京城建了兩個專門演練使用火槍火炮的火器營,一個建在城里,稱內火器營,另一個就建在城外西北的清水河(現在的昆玉河)畔,即今藍靛廠的北側,稱外火器營。后來內火器營撤除就只剩下一個,也就沒有內外火器營之說了?;鹌鳡I的建設甚為規(guī)矩嚴整,大營內建房有1700余間,駐扎著全部由滿蒙兩族組成的正紅、正黃、正藍、正白和鑲紅、鑲黃、鑲藍、鑲白八旗營兵,大營四周修有四公里長的厚厚圍墻,墻外是排水的壕溝,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一個營門,儼然是一座完整的小城。由于當時這里的駐軍連同家眷有一萬余人,而且都是拿銀餉吃俸祿的旗人,故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人、小販和手藝人聚集在火器營的南門外做起了生意,逐漸的便在那里形成了一條商業(yè)街。也就是即今的藍靛廠,至于為什么街名叫藍靛廠呢?據說當初在南門外商業(yè)買賣中有一個開染布作坊的,這個染坊專以染蘭色、靛青色為主,店主經營有方,價格公道質量又好,遠近十里八村都到這里來染布,名聲也就越來越大越傳越遠,故而慢慢也就成了火器營南門外商業(yè)街的代名詞了。這個傳說是否真實沒有史料記載無從可考,姑妄聽之。

西頂廟

西頂廟

在藍靛廠南大街中間地段有一座廟,這就是北京最著名的五頂廟之一的西頂廟,五頂廟是五座泰山神廟又稱碧霞元君廟,分別是東頂、南頂、西頂、北頂和中頂,東頂廟在東直門外東頂村,因廟旁有一株數百年的老榆樹,這一帶的人又稱之為孤榆樹廟,現已無存。南頂位于豐臺區(qū)大紅門外的南頂村,現已蕩然無存。北頂位于朝陽區(qū)大屯北頂村,清乾隆年間曾加以修繕,1976年因地震后殿坍塌遂被改建為北頂小學校,現僅存山門和前殿,其余盡毀。中頂在右安門外十里草橋,乾隆三十五年曾修繕,民國時又重修,現存有山門、大殿以及石獅和前人書寫的篆字匾額、撰文石碑。西頂是五頂廟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山門及前殿之后有四層大殿,一、二層大殿之間還建有回廊過道,最后面的一座大殿分上下兩層,是全廟的最高建筑。在前殿后面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配殿內有陰曹地府七十二司彩繪圖,大致是講述人在陽間要積德行善不要做壞事,如果缺德作惡死后到了陰間就會受到陰曹地府的審判,受到各種刑罰,共設有七十二個司分別掌管七十二種酷刑,什么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炸,用磨盤研磨、開膛掏心掏肺喂狼喂狗、挖眼割舌等等極其殘忍,看了讓人毛骨悚然。兒時看過的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可惜現在已經全無,兩側的配殿也只剩下西邊殘破不堪的兩間了。主體的四層大殿紅墻碧瓦,脊頂是金黃色的琉璃瓦當鑲嵌,隱約可見當年這座廟宇的輝煌,只是年久失修房檐破損嚴重墻體斷裂幾近坍塌,大殿前庭的雕廊彩繪已經盡失,殿內的泥塑神像及其供奉桌案器物更是蕩然無存,廟內曾經遮天蔽日的古松古柏如今也只剩下了兩株還頑強的活著,由于缺乏保護,樹冠已經沒有了枝葉,像兩只禿鷲一樣光禿禿的矗立在院邊不起眼的地方,不多的幾片枝葉附著在樹干上,在微風中瑟瑟抖動,仿佛向來往的人們訴說著這里的興衰。據歷史記載西頂廟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即1608年),始稱護國蕊宮,到了清康熙五十一年重新修繕后改稱為廣仁宮碧霞元君廟,并御制了石碑,清乾隆三十八年又進行了重修并且御書了額聯和御制了石碑。到了民國時期這里曾辟為舍粥場以救濟災民。1949年解放后民政局接管改為療養(yǎng)院,1970年又辟為北京橡膠五金廠。2001年這里即將被拆遷,也許此時北京的文物局意識到如果一旦被開發(fā)商拆除,這個已經在北京存在了400多年歷史文物將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永遠的消逝,我們將無法面對未來的華夏民族的子孫,于是急忙在拆遷前2001年10月立碑將這里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而使這文物古跡得以保護下來。

立馬關帝廟

立馬關帝廟

沿藍靛廠南大街向東,在街的盡東頭臨近長河(即今昆玉河)有一片古建筑群,這就是立馬關帝廟,該廟建于清光緒年間,建廟時因其在山門內左側塑有傳說中關羽坐騎赤兔馬,其馬立姿全身棗紅色神采奕奕,此廟故得名為立馬關帝廟。廟座北朝南,南面鄰街周圍有圍墻,墻體都是磨磚對縫,進山門后分別設有中殿和正殿,正殿東西兩側廂房各三間,正殿屋頂皆為綠色琉璃瓦覆蓋,瓦當有凸花盤龍,屋脊兩側有高聳的飛禽,屋檐裝飾有制作精巧的走獸,建筑的樣式和規(guī)格實屬罕見十分壯觀。在廟的兩側設有東西配殿,每個配殿各有房屋12間,全廟共有房屋39間,無論是殿、配殿還是廂房都是朱欄畫棟紅柱彩椽,可以想象當年這里是何等的輝煌氣派。此外在西配殿的西側還有一個跨院也屬廟產,跨院建筑雖不能與正廟建筑相比,卻也遠勝于一般民房。那么為什么一個普通的關帝廟會有如此豪華規(guī)模的建筑呢?原來建廟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宮里宦官們日后出宮棲身生活養(yǎng)老之處,當初慈禧太后身邊的二總管大太監(jiān)劉誠印曾在北京城內外修建了二十座太監(jiān)寺廟,藍靛廠的立馬關帝廟就是其中的一座,是專用來收容年老而無收入的老太監(jiān)居住的。

清朝晚年宦官信教的很多,大太監(jiān)劉誠印原名叫劉三多,后拜白云觀道長張宗睿為師取法名劉誠印,道號素云道人,后來繼任白云觀第二十代道長成為一代宗師,曾自捐白銀在昌平縣購置良田十五傾作為白云觀的廟產?;鹿賯冎孕欧罘鸬澜?,并且年老后在廟觀里了卻余生,說法雖然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想通過信奉佛道來求得心靈上的安慰,這些宦官宮刑后心理和生理上都嚴重失衡,需要在心理和感情上尋找到心靈寄托,因此信奉佛道也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他們相信因果報應,認為自己閹割為宦是受戒出家修行,這樣他們心理上可以得到平衡,以求得可憐的一絲安慰,只有如此他們才能正視自己的閹人身份和中性人格。由此可見宦官的內心世界是多么的悲涼與脆弱。其次現實的原因是這些宦官多出身于貧苦家庭,有的是被拐賣來的,連自己的家在哪都不知道,為生活所迫才走上了斷子絕孫這條路,年輕時服役于宮廷衣食不愁,一旦年老體衰失掉服役能力就會被驅逐出宮,他們除了服侍人之外沒有自我謀生的能力,也沒有安身立命之所,即便有老家的也因為宦官的身份低賤,家族認為出了個不男不女的“老公”是家族的恥辱死后也不許入祖墳,所以晚年棲身廟觀里也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一些王朝為了避免泄露后宮的隱私,規(guī)定年老的宦官不許回家,一概遷至寺廟,每日燒香度日,由宮中供給柴米,終其天年。當然地位極特殊的大太監(jiān)除外,如晚清的大太監(jiān)李蓮英、劉誠印、崔玉貴以及后來的小德張等,依仗著他們的特殊地位搜刮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出宮后成為富甲一方享用不盡,象李蓮英死后的財富白銀竟有四百三十萬兩之多,珠寶玉器古字畫古玩不計其數。

聽老人說解放前立馬關帝廟里還住著很多老太監(jiān),相傳廟的西配殿和西跨院是太監(jiān)們的‘寶庫’,里面堆滿了他們服役時巧取豪奪的不義之財,寶庫的各個房間不得有窗,每年正月初一的黎明,太監(jiān)們便聚集到正殿祭拜武財神關公,然后按輩分進入寶庫,不點燈火,不論是一般物品還是無價古玩摸著一件就走,叫做“摸造化”。解放后1950年經北京海淀區(qū)教育局就建立在這里,并設立了藍靛廠中學班,52年中學班又改制成十九中學的臨時學校,1953年十九中新校舍在萬泉莊建成,立馬關帝廟遂改為學校家屬宿舍。至于這里曾經生活居住的太監(jiān)們究竟遷到哪里去了已無從可考。關帝廟位臨長河西側,河上有一座橋叫作長春橋,過了橋河東是一片水田,不遠處有一座不高的土山叫“老公”山,據說這一帶都是廟產。解放初期五十年代,老公山那里的院落還能看見老態(tài)龍鐘不男不女的太監(jiān),是不是住在立馬關帝廟里的太監(jiān)遷到了那里就不得而知了。北京的關帝廟甚多,但比較著名的且規(guī)模如此之大,建筑如此之輝宏而又能完整保存下來的實屬不多見。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藍靛廠一帶的拆遷建設,北京海淀區(qū)政府于2001年11月將此廟列為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立碑公示。至此這一歷史建筑及文化遺產終于確定保存下來。

西頂廟會與妙峰山的廟會

在北京的西山北麓有一座山峰名曰妙峰山,海拔1200多米,山頂上有數十座明末清初建成的廟宇,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就是碧霞元君祠,俗稱娘娘廟,供奉著以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為首的五位娘娘,其余四位分別是子孫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該廟背山面谷,建筑規(guī)模宏大。建廟300多年以來香火不斷,而且被民間演繹得越來越興盛,每年農歷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開山半個月,京都的信男善女都去進香朝頂,京城西北大道上香客日以萬計絡繹不絕,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妙峰山“每屆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以各路人計之,共約數十萬。以金錢計之,亦約有數十萬。香火之盛,實可甲于天下。”妙峰山進香是民間自發(fā)的活動,后有民間社團參與協作,這些組織便形成了“香會”。香會又分為“文會”、“武會”兩種,尤以武會最為興盛顯赫,“武會”又稱“花會”、“走會”,這方面《京都風俗志》中有詳細的描述:“城內諸般歌舞之會,必于此月登山酬賽,謂之‘朝頂進香’,如開路、秧歌、太少獅、五虎棍、杠香等會。其開路以數人扮蓮頭涂面,赤脊舞叉;秧歌以數人扮陀頭、漁翁、樵夫漁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鑼,足皆登豎木,謂之‘高腳秧歌’。太少獅以一人舉獅頭在前,一人在后為獅尾,上遮闊布,彩色絨線,如獅背皮毛狀,二人套彩褲作獅腿,前直上、后傴僂,舞動如生,有滾球戲水等名目。五虎棍以數人扮宋祖、鄭恩等相,舞棍如飛,分合中式。其杠香一人,扮☆頭玉帶,橫跨杠上,以二人肩抬之,好事者攔路問難,則謔浪判語,以致眾人歡笑。凡此等會,以曾經朝頂進香者為貴?!本┒嫉摹白邥鼻易咔揖?,文場在前,鼓鈸齊奏。后有大車數輛,上載被褥、蘆席、糧米、炊具、水桶、壺碗等。走會的眷屬多坐在車上壓車。車前有多面三角杏黃旗迎風招展。并多有壯漢,各穿黃色號坎,上綴某某老會字樣,黃布套褲,白布襪,青布灑鞋,光頭,精神百倍地挑著圓籠,行走在大車前頭。沿途遇有廟宇,文場就打起“參拜”的鼓點,然后,再打“起駕”的鼓點。遇有茶棚,會頭便上前打招呼,互相高喊“您多虔誠”。沿途市民圍觀,熱鬧非凡。到了民國時期,依然如此。據《舊都文物略》記載:“四月妙峰山之娘娘頂,則香火之盛,聞于遠邇,環(huán)畿三百里間,奔走絡繹,方軋疊跡,日夜不止?!鄙降肋€時常延伸到依山而建的其他寺院或散居的民房之中。道旁兩邊有條式茶棚、商攤以及集市,行商擊鼓敲鑼,以招來客。各路山道都有為香客服務的各種善會。每距五六里即有茶棚、粥棚,可供臨時食宿。妙峰山開廟期間,各條香道兩側,以及香客經過的村莊,到處還有出售香、紙、蠟燭的小販。山上山下還有很多賣桃木拐杖、草帽、草編玩具、紅絨福字、蝙蝠以及當地土產品的農民。朝頂后回家的香客都要買根桃木拐杖,據說桃木能驅邪。買一朵紅絨福字戴上叫“帶福還家”。

藍靛廠的西頂廟會與妙峰山的廟會一脈相通,只是規(guī)模小多了,無法與妙峰山的廟會相比。聽老人們講也是到了每年的舊歷初一至十五,西頂廟里人頭竄動香煙繚繞,有求子的、有求福的、有求消災去病的、有求一家平安的。廟外有一片空地,對面是一個戲樓,有唱戲的,有舞獅的,有練五虎棍的,有劃旱船踩高蹺的,都是粉墨登場五彩紛呈,圍觀百姓的捧場喝彩聲,周圍小販叫賣的吆喝聲連成一片,象過節(jié)一樣好不熱鬧。有好事者也組織了藍靛廠進香“花會”,一路鼓鈸開道,后有武把勢耍練槍、棒、飛叉、流行錘、九節(jié)鞭等兵器,再后有旱船等民間表演,浩浩蕩蕩向妙峰山進發(fā)。這種活動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初期,恍惚我小的時候還看見過走花會的。據說妙峰山娘娘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毀,八十年代末又得以修復,1993年起開始恢復廟會,至今已經舉辦過了五屆,真是一件幸事,但要恢復當年的盛況也絕非那么容易了。我出生在藍靛廠,小時候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沒過于過春節(jié)了,每當舊歷臘月到了臘月初八,過節(jié)的氣氛便一天天濃厚起來,外面做工的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賒帳的開始收帳,欠帳的盤算怎樣度過年關,所以民間有個說詞:“好過的年節(jié),難過的臘八”。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稱的小年了,這天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灶王爺是天上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jiān)護老百姓生活的神,是家家必供的,神龕一般設在鍋灶的上方。這天都要把舊的取下來,把新的貼上去,神龕兩邊寫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并且燒香禱告,是謂祭灶神。從這天起就開始過大年了,宰豬殺雞,購買年貨,添置新衣,有錢人家還要請廚子到家里專門做年飯。此時藍靛廠大街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做小生意的擺地攤的沿街都是,賣年畫的、賣對聯的、賣小玩意的、賣各種干鮮果品和小吃的等等五花八門做什么生意都有,特別招人的是賣鞭炮的大棚,沿街好幾個都圍著大人小孩一大幫,并且不時的響起鞭炮聲,此起彼伏,這種喜慶熱鬧的場面一直延續(xù)到舊歷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些天也是孩子們最高興最快樂的日子,因為在過年的日子里孩子犯點小錯誤大人為了圖吉利也不會打罵。當然過去窮人家的孩子卻也不都是很幸福的,記得父親跟我講過,那時為了能掙幾個錢除夕夜十二點前不得不抱著一大疊財神挨門挨戶的“送”財神,不管人家有沒有只要一喊“送財神來了”主人就要趕緊出來接,圖吉利呀,給你送財神誰敢說不要呢?所以有多少都能“送”出去,富人也樂得出錢買個吉利,所以錢賺的也比較容易些。幾十年過去了,過年留給孩童時代的印象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難忘,無論過了多少年時間有多么久遠,回憶起來都那么清晰歷歷在目。

現況

金源時代購物中心

自從2003年以來,藍靛廠地區(qū)進行了大面積的拆遷改造,如今的藍靛廠已經面目皆非了,昔日繁華熱鬧的藍靛廠大街早已不見了蹤影,附近成片的民房也都全部消失的一干二凈,代之而起的是成片的樓房和寬敞的馬路,只有西頂廟和立馬關帝廟作為歷史文物被保存下來,但在旁邊高大的樓房襯托下卻顯得那么的矮小和破爛不堪,如今政府已經撥款開始重新休整這兩座廟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兩座修飾一新的廟宇一定會重現異彩展示給后來的華夏子孫?,F在藍靛廠地區(qū)的拆遷改造除了個別工程外已經基本完成,區(qū)內建有十個居住小區(qū),一個超大型的集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購物中心,一個東到昆玉河西接四環(huán)長1.5公里寬150米的社區(qū)公園,另外還有小學校、幼兒園以及辦公樓、高檔寫字樓等一些建筑,這就是京城西北的世紀城社區(qū)北區(qū)。北區(qū)共有十個住宅小區(qū),其中八個小區(qū)的名稱是金夕園、煙樹園、翠疊園、晴波園、垂虹園、春蔭園、晴雪園、晨月園,分別與過去“燕京八景”相對應的。另外兩個,一個是時雨園大概是出自于“好雨知時節(jié)”的詩句,另一個是觀山園也許因為這里西望香山美景盡收眼底之故吧。在藍靛廠大街南側至老營房一帶舊址上興建的‘金源時代購物中心’據說是目前亞洲最大的購物中心,它的東西長650米,南北寬150米,上下八層建筑面積約68萬平米,設有免費停車車位將近1萬個,足見規(guī)模之大,它矗立于世紀城南北區(qū)中央簡直就象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

站在高處望著這充滿現代化氣息的世紀城社區(qū),為五年來藍靛廠一帶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震驚,曾幾何時這里還都是一片低矮破舊的民房,窄小的街道,如今倏然間上百座高大的樓房拔地而起,寬闊的馬路縱橫交錯,來往汽車川流不息,兩邊酒摟飯店及各種商店彼比皆是,盡顯一派現代化都市的景象,再也尋找不到昔日藍靛廠古鎮(zhèn)的蹤影。驟然間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不知道是為眼前的一切巨變感到驕傲還是為一座京城古鎮(zhèn)的消失而感到惋惜,也許是出自于對古樸的民風和傳統(tǒng)民俗的消亡感到隱隱的一絲失落,也許更是對童年時代帶給我種種快樂的故土一絲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