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類型

托物寄情

主題

抒懷

寫景

寫石

作品賞析

從詩題中,可以知道曹雪芹畫的是一幅墨石圖。這一下子就令人想起這位偉大作家的那部偉大作品《紅樓夢》原名就叫《石頭記》在這部書中作者曾用這樣的詩句來描繪那塊貫穿全書的“奇石”:“無才可去補蒼天,枉落紅宅若許年”這詩句中,其實是暗暗地寄托著作者的身世之感的。如今,他又把這塊奇石繪之于丹青,其喻意,對于做為他的好朋友的敦敏來說,當然是不難看出的。在這一叢嶙峋支離的石頭上,體現(xiàn)著作者傲世而獨立的精神風骨,寄托著作者對一種理想人格的向往,同時也表達出了一種超塵絕俗的孤獨。傲骨如君,舉世稱奇,這一“奇”字的內(nèi)涵是十分的豐富而又準確:人奇,石奇,書奇,才氣更奇。下面的三句詩,更是將這“奇”字進一步寫得鮮活而具體:“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磈礧時”。這一叢怪石,看去似作者醉后的余墨,而其實是作者胸臆的抒發(fā)。奮如椽之巨筆,訴胸中之不平,這不正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書的形象寫照嗎?

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字。字字語義雙關(guān)。它是對曹雪芹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進一步闞示,也是對曹雪芹內(nèi)心世界的深刻揭示。這首詩對于我們了解曹雪芹,了解他的那部偉大作品,了解他身上那股決不肯流俗媚眾的傲骨,都是很有意義的。[2]

創(chuàng)作背景

詩當作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敦敏與曹雪芹偶遇于明琳宅中養(yǎng)石軒飲酒話舊后不久。[3]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敦敏(1729年—1796年),字子明,號懋齋,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愛新覺羅·阿濟格五世孫,理事官愛新覺羅·瑚玐長子。敦敏與弟愛新覺羅·敦誠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交好。敦敏十六歲進右翼宗學讀書,二十七歲在宗學考試中列為優(yōu)等。二十八、九歲時曾協(xié)助父親在山海關(guān)管理稅務(wù),在錦州做稅務(wù)官,不久即回北京長期閑居。三十七歲時才授右翼宗學副管,四十六歲升總管。五十四歲因病辭官。卒年不詳,約在嘉慶元年之后,近七十歲。敦敏家族雖在乾隆朝恢復(fù)了皇室宗籍,但仍處于受排斥的地位。著有《懋齋詩鈔》。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題芹圃畫石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1-12-28][2] 田軍等主編 . 金元明清詩詞曲鑒賞辭典 :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0-08 . 1131 .[3] 蔡義江選編 . 絕句三百首 . 杭州 :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0-11 . 228 .[4] 吳企明,楊旭輝注評 . 歷代題畫絕句評鑒 第4冊 . 合肥 : 黃山書社 ,2018-06 . 398 .[5] 吳企明,楊旭輝注評 . 歷代題畫絕句評鑒 第4冊 . 合肥 : 黃山書社 ,2018-06 . 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