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黑枕黃鸝,也稱為青鳥、黃鶯、黃伯勞,是一種“三有”保護的鳥類,屬于黃鸝科黃鸝屬。其體長為22.4~28.7厘米,體重為62~106克。黑枕黃鸝的通體為金黃色,頭部有一條寬闊的黑色條紋通過眼部。雄鳥的體色主要為金黃色,而雌鳥的體色稍顯暗淡,上體略泛橄欖綠色。
黑枕黃鸝 黑枕黃鸝(學名: Oriolus chinensis ),又稱為青鳥、黃鶯、黃伯勞,是黃鸝科黃鸝屬鳥類。 其體長為22.4~28.7厘米, 體重為62~106克。其通體金黃,頭部通過眼部有一條寬闊的黑紋。 雄鳥體色主要為金黃色。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羽色稍顯暗淡,上體略泛橄欖綠色。
基本信息
分布區(qū)域
韓國、日本、緬甸、俄羅斯、越南、印度、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中國
科學分類
主要特征
形態(tài)特征 黑枕黃鸝體長為22.4~28.7厘米, 體重為62~106克。虹膜為褐紅色,喙肉為粉紅色,腳為鉛藍灰色。 雄鳥主體為金黃色,頭部額基、貫眼紋至枕黑色,形成圍繞頭頂?shù)暮谏珜拵А?/span>腰羽為鮮黃。翅覆羽以黃為主,沾有橄纜綠色。 翼為黑色,羽端和外側羽毛羽緣多帶有黃白色。中央尾羽為黑色,外側尾羽為黑色具逐漸擴大的黃色端斑。 其下體鮮黃,胸、腹顏色更濃。 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羽色稍顯暗淡,上體略泛橄欖綠色, 胸、腹有時可見細的隱褐縱紋。
黑枕黃鸝幼鳥的羽色似雌鳥但上體除尾上覆羽顯黃色外,均為橄欖綠色。翅羽和尾羽的黑色部分為黑褐色,黃色部分為淡黃至橄欖綠色。下體近白色,在胸、脅、股及尾下覆羽染淡黃,自胸以下滿布黑色縱紋,股羽有暗褐橫斑。
亞種分化 黑枕黃鸝有20個亞種, 對于黑枕黃鸝亞種的分化還存在爭議。Vaurie將云南亞種( Oriolus chinensis tenuirostris )和普通亞種( Oriolus chinensis chinensis )分別作為兩個不同的亞種,其原因在于它們在中國云南和西南地區(qū) 分布區(qū)重疊 ,而且彼此嘴的結構和大小不同。然而Greenway和Howard and Moore則基于二者在形態(tài)上的相似而將它們作為同一亞種。
分布棲息
分布范圍 黑枕黃鸝在世界范圍內分布于亞洲,其在朝鮮、韓國、 菲律賓 和新加坡等地區(qū)繁殖, 越冬于印度、泰國、 中南半島 和馬來西亞。 在中國廣泛分布,較為常見。 主要分布于中國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qū),可見于福建省、貴州省、湖南省、廣東省、安徽省、四川省等地。
黑枕黃鸝在世界范圍內有20個亞種, 在中國有兩個亞種分布。 部分亞種分布情況見下表。
學名
分布
Oriolus chinensis chinensis
菲律賓北部和西部
Oriolus chinensis yamamurae
菲律賓中部和南部(塔布拉斯、帕奈、隆布隆、西布延、馬斯巴特和棉蘭老島以南的薩馬爾)
Oriolus chinensis maculatus
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婆羅洲島、巴厘島、貝里東島和尼亞斯島
Oriolus chinensis andamanensis
安達曼群島
Oriolus chinensis macrourus
尼科巴群島
Oriolus chinensis richmondi
西貝魯特島和帕吉島(蘇門答臘島外)
Oriolus chinensis diffuses (普通亞種)
俄羅斯遠東東南部、朝鮮、中國,偶爾游蕩到日本;越冬于印度、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
Oriolus chinensis tenuirostris (云南亞種)
中國云南、尼泊爾、緬甸;越冬于印度和泰國
黑枕黃鸝部分亞種分布
棲息環(huán)境 黑枕黃鸝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 也見于農(nóng)田、荒地、原野、公園以及湖濱的高大喬木上。
生活習性
集群行為 黑枕黃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部分個體會以家族為群活動。其多在高大的樹上活動,有時會下至低處捕食昆蟲,但很少下到地面。 黑枕黃鸝在飛行時呈波浪狀,振翼幅度大,緩慢而有力。
覓食習性 黑枕黃鸝主要以捕食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為主, 也吃少量桑棋等植物果實和種子。
鳴叫行為 黑枕黃鸝喜鳴叫,雄鳥叫聲洪亮動聽。 其鳴叫音調多變,在早晨的鳴叫頻次最高,鳴叫頻次有從筑巢期至孵化期至育雛期逐漸遞減的趨勢。在不同時期,黑枕黃鸝的鳴叫聲也不同,在筑巢期其以5音節(jié)的鳴叫最多,在孵化期及育雛期則以3音節(jié)的鳴叫為最多。
遷徙行為 黑枕黃鸝有明顯的季節(jié)遷徙特征, 在中國,黑枕黃鸝在春季4月時開始北遷,其遷徙是在大面積范圍內同時進行的,屬于寬面遷徙類型。 黑枕黃鸝在秋季9月份會開始進行南遷。
生長繁殖
求偶行為 在繁殖期間,黑枕黃鸝常隱藏于大喬木樹冠中鳴唱,鳴聲婉轉清亮,善于變調和模仿其他鳥類鳴叫。 雄鳥會邊叫邊追逐雌鳥,雌鳥會在樹枝間穿梭繞飛,偶爾雙雙短暫停息互相唱和。這個階段會持續(xù)2~3天,雌雄鳥完成配對后會一前一后地飛行在樹枝間尋找營巢地,占領巢區(qū),選定巢位,巢址選好后雌雄鳥形影不離地在巢區(qū)附近飛翔或鳴叫,驅趕其他鳥類侵入。
筑巢行為 黑枕黃鸝的繁殖期為5~7月,每年繁殖1次。 黑枕黃鸝在5月底開始營巢,主要由雌鳥擔任,在8~10天內完成, 黑枕黃鸝營巢的時間主要在清晨,之后營巢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巢材多在距巢位半徑1000米內的范圍內獲取。 其通常營巢在闊葉林內高大喬木和闊葉樹上,很少利用針葉樹,領域性甚強。一般筑巢在近樹稍又遠離樹干的水平,多置于闊葉樹水平枝末端枝權處,巢呈吊籃狀,主要由枯草、樹皮纖維、麻等材料構成。 黑枕黃鸝會將巢址選擇 在高大喬木的側枝上,較高的樹冠蓋度能夠使巢更加隱蔽,不易被猛禽等天敵發(fā)現(xiàn),有利于黑枕黃鸝的繁殖。 其巢址通??拷?。
產(chǎn)卵孵化 黑枕黃鸝營巢結束后2~3天內開始產(chǎn)卵, 窩卵數(shù)為3~4枚,卵為粉紅色,上布細密的深淺 兩層、大小不等的紅褐色或灰紫褐色斑點或條形斑紋,卵呈橢圓形。 當雌鳥產(chǎn)完最后1枚卵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 孵化期為14~16天。
育雛發(fā)育 黑枕黃鸝的雛鳥具有晚成性,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在育雛期的前期,大部分時間由雌鳥坐窩暖雛,雄鳥出去尋找食物喂雛,喂雛時間多集中 在清晨。 在育雛期間,雛鳥的食物為全部為昆蟲, 主要以尺蠖蛾科幼蟲、蝗科、夜蛾科幼蟲、 枯葉蛾科 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為主。 經(jīng)過16天左右的巢內喂育,雛鳥開始離巢進入巢外育雛階段,離巢后仍由親鳥銜食,以鳴聲呼喚喂育幼鳥,之后由親鳥帶領飛行覓食。 隨著幼鳥飛翔能力的增強,其逐漸遠離巢區(qū),在離巢一段時間后,幼鳥已經(jīng)可以獨立生活。
物種保護
種群現(xiàn)狀 2016年,黑枕黃鸝種群數(shù)量呈現(xiàn)下降趨勢。在2009年,黑枕黃鸝在中國臺灣地區(qū)有小于100個繁殖對和小于50個的遷徙個體。在韓國大約有1~10萬繁殖對和約1000只~1萬個體遷徙,俄羅斯有大約1萬~10萬繁殖對和約1000只~1萬個體遷徙。
保護級別
主要價值 黑枕黃鸝主要以昆蟲為食,對農(nóng)林業(yè)生產(chǎn)有益,在植物保護中意義很大,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價值。而且由于它體羽鮮艷,嗚叫婉轉,可在野外觀賞,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種間關系 星鴉( Nucifraga caryocatac tes )、灰椋鳥( Stunus cineraceus )常在黑枕黃鸝的巢邊干擾破壞伺機啄食黑枕黃鸝的卵或雛鳥,有時破壞其巢。 黑枕黃鸝與 喜鵲 的生態(tài)位重疊值最高,因此兩者之間為競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