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 巢湖(英文名:Chaohu),又稱南巢、居巢湖、金湖,俗稱焦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省境內最大的湖泊。
基本信息
地理坐標
31°25’-31°43’N,117°16’-117°51’E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的長江、 淮河 兩大水系中間,地理位置為北緯31°25’-31°43’,東經(jīng)117°16’-117°51’之間,由 合肥市 、巢湖市、 肥東縣 、 肥西縣 、 廬江縣 二市三縣環(huán)抱。巢湖流域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1公里,常年平均水位8.37米,面積780平方公里。湖岸線周長176公里,平均水深2.89米,容積20.7億立方米。 巢湖位于中新生代形成的巢湖斷陷盆地南部,形成于更新世發(fā)育的河谷平原上,距今約一萬年,屬于河成型湖泊。其水源主要來自 大別山區(qū) 東麓及浮槎山區(qū)東南麓的地面徑流,現(xiàn)有大小河流35條,分布呈向心狀,從南、西、北三面匯入湖內,其中較大的河流有 杭埠河 、 白石天河 、 派河 、 南淝河 、炯煬河等,注入湖水量最大的是杭埠河,約占總入湖水量的60%左右。巢湖出湖經(jīng) 裕溪河 、 牛屯河 與長江連通。河流源近流短,表現(xiàn)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巢湖屬于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整個流域年平均氣溫15~16°C,活動積溫在4500°C以上,無霜期為224-252天,季節(jié)分明,年氣溫較差25°C以上,平均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最大年為1450毫米,最小年為630毫米。
巢湖是中國重要的漁業(yè)基地,為中國十大商品魚類的生產基地之一,舊有“巢湖360汊,汊汊有魚蝦”之說,出產的銀魚、蝦米、螃蟹被譽為“三珍”。
名稱由來 巢湖(英文名:Chaohu),舊寫繅湖、或勦湖,又稱南巢、居巢湖、焦湖、金湖。《辭?!方獬埠骸昂束B巢狀”,由于整個湖區(qū)酷似鳥巢而得名,也有說法為因有巢氏居住而稱為巢湖。又稱為金湖,來源《輿地記勝》:” 漢明帝 永平十一年,巢湖出黃金,廬江太守以獻”的記載。當?shù)厝怂追Q焦湖,因神話人物焦姥而得名。
位置境域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的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中間,處于北緯31°25’-31°43’,東經(jīng)117°16’-117°51’之間,由合肥市、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二市三縣環(huán)抱,以 姥山島 與忠廟一線為界,可將巢湖分為東、西二湖。西湖位于湖體西北,水域較淺;東湖水面寬廣,水域較深。 巢湖湖岸線總長176千米,其中巢湖市93.7千米,廬江縣26.9千米,肥西縣19.5千米,合肥包河區(qū)16.1千米,肥東縣18.8千米。沿湖堤防總長106.43千米,其中合肥包河區(qū)13.5千米,肥西縣17.05千米,肥東縣10.62千米,廬江縣16.92千米,巢湖市48.34千米;高坡崗地69.57千米。沿湖萬畝以上大圩堤長54.09千米,大圩面積349.99平方千米,中小圩堤長53.35千米,中小圩口面積40.96平方千米。巢湖流域涉及安慶岳西縣,六安舒城縣、 金安區(qū) ,合肥肥東縣、肥西縣、 長豐縣 、包河區(qū)、 瑤海區(qū) 、廬陽區(qū)、 蜀山區(qū) 、廬江縣、巢湖市,馬鞍山含山縣、和縣,蕪湖無為縣等五市十五縣(區(qū))。巢湖閘上面積為9153平方千米,閘下面積為4333平方千米。
成因
巢湖的形成 巢湖地區(qū)地處三大地質構造單元的交匯部位,其西北為華北板塊,東南為揚子板塊,西南為 秦嶺 大別造山帶。巢湖及其流域主要輪廓是由距今1.34億年~300萬年間中生代 燕山運動 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奠定與形成的。在距今1.1萬年晚更新世之后, 巢湖盆地 受 大別山 的拱曲 掀斜運動 和斷層陷落,地面產生不等量下降 ,才形成巢湖湖盆。巢湖東半湖由于東北向郯廬斷裂系在新生代的重新活動,先行形成構造凹地,積水成湖;其后由于北西向斷裂的活動,西部 斷陷形成巢湖西半湖,兩者合二為一形成單一湖泊濕地。
巢湖的演變 在構造控制、泥沙淤積以及人類的圍湖造田等共同作用下,巢湖逐漸萎縮形成現(xiàn)今的湖泊形狀。巢湖雛形大約在晚更新世開始沉降形成,至晚更新世末,距今已有一萬余年。初始形成的巢湖湖盆比現(xiàn)在要大得多,西半湖遠大于東半湖的面積,湖泊范圍西至 六安市 的 雙河鎮(zhèn) ,北至合肥市的大興鎮(zhèn),南至廬江縣金牛鎮(zhèn),東至巢湖市的 夏閣鎮(zhèn) 。 距今8500~5000年間,這個階段巢湖區(qū)域氣候轉暖,降雨量充沛,面積達到了 鼎盛時期,約為2123平方千米。范圍為北至合肥大興鎮(zhèn),東至巢湖市的夏閣鎮(zhèn)以北地區(qū),西至六安雙河鎮(zhèn),西南至舒城縣馬家河口鎮(zhèn),此時的巢湖湖盆范圍達到最大,湖汊多。距今3600~2800年間,氣候又變得較為干冷,造成湖盆面積縮小。湖盆面積約為1383.93平方千米。由于氣候變化,湖盆收縮,人類活動向湖沼地區(qū)推進,湖盆水面開始縮小。范圍為北邊至合肥市大興鎮(zhèn),西退到舒城桃溪鎮(zhèn)之東,南退到廬江縣金牛鎮(zhèn),東到巢湖市夏閣鎮(zhèn)。到了 東漢末年 至距今約400年~350年,古人類活動向湖推進,湖泊萎縮,北到合肥大興鎮(zhèn),西到肥西三河鎮(zhèn),南到廬江石頭鎮(zhèn),東到巢湖市柘皋鎮(zhèn),湖泊面積縮小到1114.61平方千米。到了宋代之后至距今350年~200年,巢湖面積縮小到829.96平方千米,人類開始大量圍湖造田,特別是廬江、肥西兩縣,原湖灣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 柘皋河 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們未圍墾之前為巢湖四大湖灣,后經(jīng)河川泥沙的淤積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灘地。這種現(xiàn)象到了清代尤為強烈,湖泊面積縮小到今天787平方千米,形成了今天的湖貌,巢湖由此進入了現(xiàn)代發(fā)育階段。
地理特征
氣候 巢湖屬于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整個流域年平均氣溫15~16°C,歷史最高氣溫為41.3℃,最低氣溫為零下15.7℃,活動積溫在4500°C以上,無霜期為224-252天,季節(jié)分明,年氣溫較差25°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毫米,雨季5-8月降水量占比為51%,最大年為1450毫米,最小年為63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59.2億。巢湖6、7月份為梅雨季節(jié),雨量集中 ,較大地面徑流常導致洪澇災害經(jīng)常發(fā)生;巢湖流域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 東北風 ,平均風速4.1m/s,年大風(≥18m/s)出現(xiàn)的日數(shù)為20.8天。多年平均濕度為77%,最大濕度81%,出現(xiàn)在3月,最小濕度70%,出現(xiàn)在10月;巢湖流域的平均氣壓為101400Pa,平均濕度為77%。 近300年以來,巢湖流域氣候經(jīng)歷了兩個相對溫暖時期即1710年~1780年、1890年~1970年、1個相對寒冷時期即1780年~1890年和一個增溫階段即1970年~2003年。在1710年~1780年巢湖流域是一個相對較溫暖的階段,但氣候具有較大的波動性,中間出現(xiàn)1個相對寒冷的時期,大約在1730~1750年;在1780~1890年巢湖流域是一個相對較寒冷的階段,此時氣候具有波動性,中間出現(xiàn)2個相對氣溫較低的時期,大約在1810年~1840年和1860~1890年;1890年~1970年巢湖流域是相對較溫暖階段,其中,1890年~1940年是一個變暖的過程,暖鋒大約出現(xiàn)在1940年,此后氣候相對轉冷;1970年~2003年,巢湖流域是相對較溫暖階段,1970年是一個相對較冷的時段,而1970年末氣候又再次迅速轉暖。
地質 巢湖地跨華北、華南兩個板塊,地質構造復雜。華北板塊為巢湖流域的北部地區(qū),晚元古代至早三疊世為板內沉積時期,早三疊世為陸相沉積環(huán)境,其后全區(qū)隆起。華南板塊為巢湖流域的南部地區(qū),其處于 揚子地臺 ,晉寧運動形成了變質基底,震旦紀-早三疊世為板內盆地沉積時期,期間構造運動以差異性升降為主,在加里東晚期地臺抬升,缺失了早中泥盆世的沉積。從印支期-燕山期開始,流域進入了大陸邊緣活動時期。印支期主要為褶皺運動,燕山期主要為斷裂活動,同時該期褶皺變形更加強烈,基本奠定了現(xiàn)今的地質構造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北東向、北北東向和東-西向隆起、坳陷、及不同程度的斷裂、推覆構造。到了喜馬拉雅 期,地殼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特別到了晚第三紀, 郯廬斷裂帶 以東總體上升,以西相對下降,在流域內東部地區(qū)走向北東-北北東向,東側闕集群、張八嶺群組成隆起,西側為侏羅紀 以后的陸相盆地,構成了東隆起西沉降的格局;在流域內西部地區(qū)廬江以南,斷裂帶的西面由大別山群和宿松群組成的隆起,東部主要為第三系構成的盆地,具有西隆起東沉降的特點。 巢湖地層以 沉積巖 為主,最老的為古生界奧陶系,依次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以及侏羅系等最新的是第四系的現(xiàn)代堆積物。巢湖流域內大面積出露第四紀上更新統(tǒng)和全新統(tǒng)粘土、亞粘土,出露巖石主要分布在巢湖四周的低山和低山丘陵區(qū)。從地質歷史演化來看,主要經(jīng)歷了4個階段:①距今74億年的早古生代。此時區(qū)域為浩瀚的海洋,動物主要為無脊椎動物、三葉蟲、腕足類等,植物主要為藻類。②距今43.5億年的晚古生代的泥盆紀。加里東運動整體抬高了該區(qū)地形,形成古陸,植物主要為裸子、蕨類植物。③距今3.5~2億年,歷經(jīng)石炭、二疊紀和三疊紀的早中期。此期發(fā)生海西運動使得地殼下降,海水逐漸淹沒造成陸地面積減小,成為淺海環(huán)境。海洋生物繁盛,出現(xiàn)了高大的蕨類和少數(shù)裸子植物。在這個時期的后期,是該區(qū)最后一次海洋環(huán)境,由淺海環(huán)境逐漸下沉為海洋。④距今2~1.95億年的三疊紀后期。印支運動使本區(qū)沉積巖層被擠壓褶皺,抬升隆起,海水逐漸退去,結束了海洋環(huán)境,基本形成巢湖區(qū)域地形大勢。
地形地貌 巢湖地形地貌主要是由于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所引起的,周圍有銀屏山、 冶父山 、大別山等低山丘陵環(huán)繞,呈現(xiàn)出南北窄,東西長的空間分布特征,地形地貌表現(xiàn)為西南方向高、東北方向低,中間低洼平坦,濱湖區(qū)域則是平原區(qū)域,遠湖區(qū)通常是低丘崗地區(qū)域。巢湖湖泊形態(tài)呈東西兩端向北翹起,中間向南突出成凹字形,狀如鳥巢。 巢湖地形地貌類型主要有濱湖地貌、湖岸地貌和湖盆地形三大類。
濱湖地貌 濱湖地貌包括北部剝蝕丘陵階地區(qū)、東部構造剝蝕低山區(qū)和西部剝蝕壑邱階地區(qū)。
北部剝蝕丘陵階地區(qū) 包括柘皋河以西至厝鎮(zhèn)一帶,受到臺拱兩側的郯魯深斷裂帶控制,使龍泉山及其周邊丘陵形成東北-西南向的地壘構造。由于抬升和河流侵蝕,形成了高度約20-50米的階地。中、下更新統(tǒng)處于上升剝蝕階段。山頂有1200米高。
東部構造剝蝕低山區(qū) 是海拔為三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嶺,在中晚更新世紀發(fā)育在砂頁巖基礎上,由于湖水長期侵蝕而形成的湖相礫石階地或石質階地。
西部剝蝕壑邱階地區(qū) 是典型的斷裂地塹盆地,由于地表受拱曲掀斜運動的影響和水流的沖刷,形成了崗沖交錯,起伏不平的波狀平原,河流和階地明顯向湖區(qū)傾斜,地面高度約7-9米。
湖岸地貌 湖岸地貌依據(jù)其形態(tài)結構的不同分為石質湖岸、砂(沙)土質湖岸、黏土質湖岸、沼澤湖岸。
石質湖岸 石質湖岸是指巖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巖壁較短,發(fā)育有浪蝕穴,如青龍嘴、龜山嘴、黑石嘴等。
砂(沙)土質湖岸 沙土質湖岸由于土質疏松,一般在湖流和波浪的短期沖刷下,形成寬闊的淺灘,使得湖岸線日趨穩(wěn)定。巢湖湖岸多為這種地貌。
黏土質湖岸 黏土質湖岸的湖岸線平直少灣,較為穩(wěn)定。主要分布在烔煬河口以南至蘆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帶。
沼澤湖岸 沼澤湖岸分布在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帶。
湖盆地形 巢湖湖盆平坦,平均底坡為0.96%,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向東南方向傾斜。深水區(qū)集中在東部,海拔5米,西部湖床較東部淺,海拔一般在5.5米以上,湖岸線曲折。水下三角洲多出現(xiàn)在入湖河口。
水文 巢湖的水源主要來自大別山區(qū)東麓及浮槎山區(qū)東南麓的地面徑流,目前有大小河流35條,分布呈向心狀,河流源近流短,表現(xiàn)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巢湖在匯集南、西、北三面來水之后,在巢湖市城南出湖,經(jīng)過裕溪河向東南流至無為縣裕溪口處注入長江,當洪水較大時,也可通過牛屯河分洪道入江。巢湖流域總面積13486平方千米,其中 巢湖閘 以上來水面積9153平方千米、巢湖閘下4333平方千米。從巢湖閘上入湖的支流主要有杭埠河、 豐樂河 、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這些河流呈放射狀匯入巢湖。裕溪河是連通巢湖與長江的主要通道,在其進出口分別建有巢湖閘和裕溪閘兩座大型水閘,控制著巢湖和巢湖閘下的內河水位。巢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毫米,湖底高程一般為5.0~6.0米,正常蓄水位達8.00米時,湖面面積為755平方千米,容積17.17億立方米;設計防洪水位12.50米時,相應湖面面積780平方千米,容積52.0億立方米。上述河流可以劃歸為5個相對較小的河流水系,即杭埠河-豐樂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
杭埠河-豐樂河水系 杭埠河屬于放蕩性河流,河床截沙量極高,流量變化幅度較大。面積1970平方千米,全長139千米,位于巢湖南西部,流向為由南西向北東,其源頭為大別山北坡低山區(qū),蜿蜒曲折于山谷之中。上游坡陡流急,沖刷劇烈,中下游河床開闊,但河道彎曲 。豐樂河位于巢湖西面,發(fā)源于六安市橫塘崗豪豬嶺,從雙河入 舒城縣 和肥西縣,自西向東在三河同杭埠河匯合后流入巢湖。面積2080平方千米,河流全長112千米,上游河流寬約30米,而中、下游為沖積平原,河寬約100米。
派河水系 流域面積571平方千米,全長60千米,河流寬度為30-70米,高程為57米,降水量大。其上游為防虎山北麓丘陵崗地,河槽深而坡陡,下切劇烈,中下游以沖積平原為主。
南淝河-店埠河水系 南淝河-店埠河水系處于巢湖西端北部,流域面積為1700平方千米。其中,南淝河發(fā)源于肥西縣將軍嶺等丘陵地帶,全長10千米,主要由店埠河、 四里河 、 板橋河 、 二十埠河 等河流組成。店埠河是南淝河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肥東縣元盯鄉(xiāng)丘陵崗地,全長48.5千米,沿途與10余條 小溪 性河流匯合后于肥東縣cha口淝南河交匯流入巢湖。
柘皋河水系 柘皋河位于巢湖東北面,由北向南流向,發(fā)源于 浮槎山 東麓 清水澗 ,流經(jīng)柘皋鎮(zhèn),至河口村入巢湖。流域面積541平方千米,全長37千米,流域內多以丘陵崗地為主,但下游拓皋鎮(zhèn)南部以下為沖積平原。老河道河岸崩塌嚴重,入湖河口因淤積堵塞而多次改道。
白石山河水系 白石山河處于巢湖南部,自南向北流向。流域面積840平方千米,主干河道長12千米。上游有羅埠河、金牛河、馬槽河三河由西向東匯于白石山河,呈爪狀。
土壤 第四紀上更新統(tǒng)和全新統(tǒng)粘土、亞粘土大面積出露在巢湖流域,并且由于地貌類型和成土母質的不同,巢湖所形成的的土壤類型也是復雜多樣的。主要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紅壤土、棕壤、石灰土、紫色土、黃棕壤等。水稻土分布在丘嶺崗地、低山區(qū)、沖擊平原以及巢湖沿岸和主要河流兩側,潴育型水稻土分布于巢湖的沿岸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沿岸兩側,成土母質為下蜀系黃土、山河沖積物與湖相沉積物;潛育型水稻土分布于丘陵崗沖及低山區(qū)山谷間,其成土母質為山河沖積物、溝谷堆積物,側滲型水稻土分布于沖積平原區(qū)、丘陵崗沖平緩處及低山區(qū)底部平坦處,其成土母質為溝谷堆積和下蜀系黃土。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區(qū)和丘嶺崗地,成土母質為紫色火山巖系的風化物。黃棕壤主要分布在崗沖丘陵相間地帶,成土母質為酸、中性巖類風化物和下蜀系黃土。棕壤、黃壤石灰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區(qū)。
生物 巢湖流域的植物屬于常綠闊葉混交林、北亞熱帶落葉林帶。常見的樹種有黃檀、黃連木、 三角楓 、栓皮櫟、刺槐等;灌木種類有 白檀 、 小葉女貞 等;草本植被有毛茛科、薔薇科。人工針葉林主要有馬尾松、側柏林、黑松等;自然植被主要有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有蘆葦、荻、茭筍、紅草、 酸模葉蓼 等 挺水植物 ,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主要集中在大興圩、兆河口、東口門-巢湖閘-龜山等地。此外,巢湖流域內種有農作物,實行一年兩熟制,主要包括稻谷、小麥、玉米、油菜、棉花等。 巢湖為全國十大商品魚類的生產基地之一。“巢湖三鮮”即銀魚、白蝦、湖蟹赫赫有名。紅鲌,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魚類是巢湖優(yōu)質鮮群種。巢湖沿岸有大面積的水田和沼澤地,可見部分鳥類在此活動。冬季和春季的優(yōu)勢種群為扇尾沙雉、 鳳頭麥雞 和 紅腳鶴鷸 等,常見種群為 白腰草鷸 、 林鷸 、烏腳濱鷸、尖尾濱鷸、 紅嘴鷗 等,稀有種群有蒼鷺、大白鷺、赤麻鴨、灰斑鶴、大沙雉、針尾沙知等。夏季的常見種群為 池鷺 ,偶爾會出現(xiàn) 小白鷺 、劍遺址鷺、 灰頭麥雞 等。2021年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shù)量已升至562種,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shù)已達303種。 棉鳧 、 東方白鸛 、青頭潛鴨、黑臉琵鷺等一大批珍稀鳥類重現(xiàn)巢湖。 有學者在2018年調查巢湖,共鑒定出浮游植物118種,隸屬6門26科60屬。其中,綠藻門種類最多,為14科30屬68種,占總種類數(shù)的57.63%;硅藻門為5科11屬20種,占總種數(shù)的16.95%;藍藻門為3科12屬15種,占總種數(shù)的12.71%;裸藻門為1科4屬11種,占總種數(shù)的9.32%;隱藻門2科2屬3種,占總種類的2.54%;而甲藻門種類最少,為1科1屬1種,占總種數(shù)的0.85%。共鑒定出浮游動物140種,其中枝角類、橈足類各9種,輪蟲24種,纖毛蟲98種。共鑒定底棲動物16種,主要種群有尾鰓蚓屬、水絲蚓屬、 顫蚓屬 等。共鑒定魚類47種,隸屬8目15科,常見的經(jīng)濟魚類有 刀鱭 、鰱、鳙等。
環(huán)境問題
水污染形勢嚴重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及人口快速擴張,流域城鎮(zhèn)化尤其是合肥市區(qū)快速發(fā)展對巢湖水環(huán)境造成巨大壓力,同時城市生活污廢水排放量越來越多,即使進行深度處理和排放,巢湖仍將長期面臨水污染壓力。巢湖支流派河、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河流水質嚴重超標,污染負荷的不斷加重,并且湖水封閉加劇了營養(yǎng)物質在湖內滯留,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通過地表徑流進入河流和湖泊,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給巢湖生態(tài)修復帶來壓力。目前巢湖湖區(qū)富營養(yǎng)化情況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西半湖水體富營養(yǎng)化尤其嚴重,多次出現(xiàn)藍藻爆發(fā),巢湖水環(huán)境現(xiàn)狀仍較為嚴峻。
地質災害頻發(fā) 巢湖流域水系發(fā)達,多雨季節(jié)降雨量大,再加上地質、地貌等環(huán)境條件復雜,在人類的干擾活動影響下,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加,如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且多數(shù)地質災害屬于突發(fā)性災害,破壞性強、危害大,不僅打破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而且嚴重威脅到人民財產安全。同時過度圍墾圈圩導致湖泊和環(huán)湖濕地面積減少, 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 下降,減少了巢湖流域的蓄洪空間,影響了整個區(qū)域的防洪安全。
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隨著巢湖、裕溪河控制閘建成后,長江入湖水量大幅減少,水文節(jié)律改變,湖區(qū)流場減弱,湖區(qū)水位變幅減小,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導致湖泊沿岸濕地曬灘條件喪失,水生植物的生長和發(fā)展受到了限制,其覆蓋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30%銳減為1.54%,沉水植被幾乎消失,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魚類洄游通道被阻隔,巢湖魚類等生物多樣性下降,種群和品種減少,導致巢湖生態(tài)系統(tǒng)趨向單一化,嚴重影響了全流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
風景名勝
龜山公園景區(qū) 龜山公園景區(qū)位于巢湖市西郊五公里的巢湖北岸處,岸線長度約1800米,占地面積10萬平米,山高126米。景區(qū)主要包括龜山、龜山休閑廣場、龜山濕地等。由于龜山外形上像巨龜而得名,是巢湖三龜(令兩龜為南岸呂婆店龜山、湖東鉤魚臺龜山)之首。龜山的突兀湖中,有一道U形港灣,風光秀麗,以前是海軍訓練的基地。游客漫步于龜山公園景區(qū),不僅可以憑欄觀賞湖水,走下棧道戲水,還可以登頂龜山瞰水,領略濕地生態(tài)風光。
銀屏山景區(qū) 銀屏山景區(qū)位于巢湖市南郊重延群山之中,因山上有一塊巨石 ,顏色像白銀,形狀似花瓶,故名銀屏山。山脈長2.8公里,主峰海拔508米,為巢湖市境內最高峰,有著“岱山高,不過銀屏半山腰”的說法。銀屏山景區(qū)是一個集奇花(千年 白牡丹 )、怪洞(銀屏山仙人洞)、古寺(龍興寺)、名亭(牡丹亭)于一體的3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內古樹參天、郁郁蔥蔥,神秘峽谷跌宕起伏,曲徑通幽。每年四月舉辦的巢湖牡丹觀賞節(jié)已成為省內外知名的旅游節(jié)慶活動。景區(qū)內懸崖絕壁巖石縫里,生長著一株蒼勁翠拔的野生千年白牡丹,每年谷雨前后,嫣然綻放,花開多少、花期長短,與當?shù)貧夂蛳⑾⑾嚓P,能報豐兆吉,預知年成,因此被當?shù)匕傩兆u為“天下第一奇花”。牡丹花下的仙人洞是石灰?guī)r溶洞,相傳為 呂洞賓 或邑人崔在此得道的地方,又稱為“崔仙洞”,洞分黑、白二洞,白洞寬敞,氣勢壯觀,均高約20米,寬達80米,可容千人;黑洞曲徑通幽,至今深不可測。牡丹亭三層八角,則被喻為“安徽第一亭”。龍興寺古稱“江北九華”,香火旺盛;從牡丹亭到龍興寺已開通了觀光索道。
姥山島 姥山島景區(qū)位于巢湖湖心,是湖中最大的島嶼,距 中廟 3.5公里,離巢湖市、合肥市各45公里。傳說陷 巢州 時,焦姥舍身濟世,變成此山而得名。姥山是一億多年前火山爆發(fā)形成的湖心島,最高海拔105米,面積0.886平方千米。姥山島素有“世外桃源, 蓬萊仙境 “之稱,島上三山九峰,林木蔥郁,四季常青,為八百里巢湖惟一的“湖上綠洲”。春夏秋冬四時之景不同,山地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山呈橢圓形。姥山島的對岸為古中廟,被譽為“湖天第一勝境”。山巔的 文峰塔 建于 崇禎 四年(1631年),清光緒四年(1878年)續(xù)建完工,高51米,七層八角,共135級,象征“文風昌盛”,塔內磚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山腰的圣妃廟,祭祀主湖女神,始建于晉朝,廟內香客如云,熱鬧非凡。南麓有一處天然避風良港,以前稱“ 南塘 ”,是元末抗元將領率水師屯寨姥山時修建。此外,山上還建有“望姑”、“虎上”、“望姥”、“狀元”四個亭榭和游客服務中心等設施。
相關文化
詩文 明-李滁《巢湖舟中晚眺》:
一群飛鳥下夕陽,柔櫓聲中逸興長。雨過平湖生紫翠,天空望眼人蒼茫。鳴鐘煙寺藏紅塔,傍水人家種綠楊。此日置身圖畫里,何年更羨白云鄉(xiāng)。
巢湖之子巢湖回,秋雨瀟瀟霧不開。四處迷茫皆白水,一舟漂泊費疑猜。忽然樓閣空中掛,恍似仙山海上來。我拜碧霞又拜姥,紅燈何日照瓊臺。
當代-張建《采桑子·巢湖好》:
玉波云氣巢湖好,古塔峰頭,四面環(huán)流。鼎立“三山”浪擊悠。何年何日巢州陷,涌起廬州,水隱沉樓。遺下姥山伴萬舟。
當代-呂保成《詠巢湖》:
明鏡嵌姥山,九峰飄渺間。登高舒望眼,旭日掛晨帆。
兵家用地 巢湖由于地勢險要,“奠 淮右 ,阻江南”,向來是兵家練兵、用兵的主要用地。三國時期,魏、吳兩國在巢湖水域展開長達數(shù)年的“拉鋸戰(zhàn)”, 孫權 層層設防,最終使 曹操 “四越巢湖而不成”。元朝末年,巢人 俞廷玉 、 廖永安 在湖心姥山島建水寨,修船塘,練水師,助力 朱元璋 揮師渡江,為 明朝 建業(yè)立下汗馬功勞。
淮軍文化 巢湖是“淮軍文化”的搖籃。清代李鴻章在巢湖中廟編練中國淮軍,一批著名愛國將領 丁汝昌 、 吳長慶 、 劉銘傳 、吳贊成等都是從這里走向疆場,在抗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和抵抗八國聯(lián)軍三大戰(zhàn)爭中屢建功勛。渡江戰(zhàn)役前夕,在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渡江總前委的領導下,巢湖廣大船工和渡江大軍在這里集運糧草,練兵備戰(zhàn),為渡江戰(zhàn)役作出了重要貢獻。